首页
经典
经典资源导航
资讯
关于
登录
首页
经典
经典资源导航
资讯
关于
登录
最新文章
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经典。
搜索
高维实践(二)
无论我们通过受持诵读经典,茶道、禅舞、打坐、冥想、站桩、太极、瑜伽包括祷告等等,各种有为形式进入无为境界的高维实践,目的就是回归到最根本的投影源,回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刘丰老师在《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中所有的描述,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回归投影源和怎么回归投影源。
推荐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9-04 14:25:40
南怀瑾先生:我这一生是应劫而来的,文化断层了,我不能不来
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搀着他,怕他跌倒,他当时九十多岁了。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习禅录影》
推荐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9-03 17:27:48
吃茶去!静定虚空高维实践(静心冥想引领词 )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借吃茶回到本来清净状态,我们不执着于空,亦不执着于不空,离一切境相。无住,无往亦无来,即是念头通达。无忆无执,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体验高维实践。
推荐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9-03 16:33:27
莲花生大士《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译文 真如 发布时间:2022-08-31 22:25:51
《黄帝阴符经注》沈亚夫
君子仰观天道,运行不息,合法顺动,固其性命乃保毓,天数尽矣。人之元炁走於首,为之道字。
注解 正一净明 发布时间:2022-08-20 12:01:05
南怀瑾老师:原来这才是“人的生死之根”
“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注意哦!道家、佛家一样,我们人的这个念头、思想从哪里来?人一醒过来,眼睛还没有张开,思想就来了。这个思想念头从哪里来?所以这里告诉你,“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就像禅宗祖师问人,你父母没有生你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不是指我们的父母,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最初最初的,注意啊!这个念头的起处是生死之根!要弄清楚。
生命科学 迦陵 发布时间:2022-08-19 09:55:37
《黄帝阴符经注》黄居真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又曰:终则有始,天行也。天之道运而不积,故日月星辰系焉。天之行健而不息,故四时万物由焉。至人於其运者观之则与之相为周流;於其行者执之则与之相为终始。消息盈虚,莫之或违。呼吸屈伸,未始有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夫如是,又何加焉?故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注解 正一净明 发布时间:2022-08-19 09:36:13
心经无标点符号直接读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记载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8-19 08:17:40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王元晖
仙人葛玄曰:吾得此道者,曾诵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悟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解说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8-16 09:21:42
顿悟入道要门论
本论相传为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所作,分为上下两卷,以对话形式阐明修行解脱之根本。
推荐 真如 发布时间:2022-08-11 10:41:18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 冷虚子注
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言此经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心,故名灵宝。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8-08 10:27:50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不通透,还有很多认知的障碍,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和格局了。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是与最高境界智慧连接的障碍,对生命本身意义的领悟还有所欠缺,无法通透的领悟时,是不同程度 “所知障”的状态。圣人之所以无障碍地明白四达,是因为他以病为病,把所有的认知都清零了,都格除了,离一切相,保持内心清净的“禅定”,是以进入了清明的状态。
解说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8-07 17:55:20
心之力
《心之力》著于1917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堪称神州青少年之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打满分100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失传。
推荐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8-07 11:59:43
老子智慧: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
解说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8-06 21:39:18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天地无心而化育,帝王无为而平成。此无为之道,圣人开天辟地,综世理物之大经大法。人主统摄万民,纲纪庶物,无有过于此者。若涉于有为,则政非其政,治非其治,虽文章灿着,事业辉煌,而欲其熙熙暤皞,共乐时雍之化也不能。故太上曰“政者正也”,以己正正人之不正也。自古为民上者,肇修人纪,整饬天常,有知若无知,有作若无作,一任天机自动:初无有妄作聪明,创矩陈规,悬书读律,而一德相感,自有默喻于语言之表者。故其政闷闷,若愚朴无知者。然而其民之感孚,亦淳淳有太古之风,无稍或易。上以无为自治,下以无为自化,上下共安无事之天,休哉何其盛欤!苟为上者励精图治,竭力谋为,拔去凶邪,登崇俊杰,小善必录,大过必惩,赏罚无殊冰镜,监观俨若神明,其政之察察,无有逃其藻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7-25 17:50:24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是知道只一道,而天下万事万物,无不是此道贯通流行。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是。治身治世,其大端也。治世之道,莫过士农工商,各安生理;孝悌忠信,各循天良。此日用常行之事,即天下之大经,万古之大法,固常道也,亦正道也。人人当尽之事,即人人固有之良。为民上者,躬行节俭,力尽孝慈,为天下先,而又庄之莅之,须以导之,不息机以言静镇,不好事以壮规模,一正无不文,自有风行草偃,捷于影响者焉。孟子曰:“一正君而国定矣。”又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循环相因。自古及今,未有或爽。虽然,治则用礼乐,乱则用兵戎,一旦两军对垒,大敌交锋,社稷安危,人民生死,系于一将,顾不重哉?虽权谋术数之学,智计机变之巧,非君子所尚,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7-22 08:01:49
佛陀不相信的十件事,你相信了几件?
《葛拉玛经》记载:当时,葛拉玛人们来见世尊。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推荐 真如 发布时间:2022-07-21 10:33:28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大凡无德之人,当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辄欣欣然高谈阔论,以动众人之耳,故容悦于一时,不知革面洗心,返观内证。孔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洵不诬也。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余力以资口说,徒耸外人之听闻耶。即令温故知新,悠然有会意处,亦自有之而自得之——犹饮食餍饫,即醉且饱,惟有自知其趣味,难为外人道也。彼好与人言者,殆有不足于己者焉。而况德为己德,修为己修,知之既真,藏之愈固,窍恐一言轻出,即一息偶离,斯道之失于吾心者多矣。此知者所以不言也。若言焉者,其无德于己,实不知乎道;使果有所知,又孰肯轻泄如斯乎?是言者不知益审矣。又况不可言者精华,可言者皆糟粕。知者非不言,实难言也。言者非不知,盖徒见其皮肤耳。所谓“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7-21 08:06:08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以发生之初,去天不远,其气柔脆,须其势而导之、迎其机而养之,犹可抵于纯化之域,太和之天。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以赤子呱地一声,脱离母腹,虽别具乾坤,另开造化,然浑浑沦沦,一团天真在抱,无知识、无念虑,静与化俱,动与天随。古仙真含宏光大,厚德无疆,较诸赤子,殆相等也。当父母怀抱之时,鞠育顾复,足不能行,手不能作。虽有毒虫,不能螫焉;虽有猛兽,不能据焉;虽有攫鸷,无从搏焉——以动不知所之,行不知所往,是无虞于毒虫,而毒虫不得螫之也;无虞于猛兽,而猛兽不得据之也。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7-20 08:22:01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天地之生人也,赋之气以立命,即赋之理以成性。理气原来合一,性命两不相离。要皆清空一气,盘旋天地,盈虚消息,纯乎自然,造化往来,至于百代者也。人类虽有不齐,造物纵有不等,而此气同,即此理同,终无有或易者。圣人居中建极,亭亭矗矗,独立而不倚,中行而不殆,虽穷通得丧,忧乐生死,万有不同,而此理此气,流行于一身之中,充塞乎两大之内,绝不为稍挫。谓非“善建者不拔”乎?否则有形有质——即岩岩泰山,高矣厚矣,犹有崩颓之患。盖以有形者虽坚固而难久;惟无形之理气,不随物变,不为数迁,历万古而常新焉。
注解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7-19 08:08:46
«
1
2
...
5
6
7
8
9
10
11
12
13
»
热门文章
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经典。
1
《老子养生秘诀》逐字问道 全(一到五十六)
2
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
3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
心经段译
5
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是如何解说第一章?
6
《黄帝内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学的一本书
7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8
老子道德经网站第一章翻译
9
和大怨,必有余怨
10
自己
11
《道德经》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12
关于老子的记载
13
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
14
关于老子学习的传说
15
孔子问礼老子的传说
16
老子母丧的传说
17
老子教阳子居的传说
18
老子教南荣的传说
19
孔子再拜老子的传说
20
老子出关的传说
21
《道德经》享有“万经之王”之美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22
借至简心法读《论语》1
23
《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四十九章)
24
可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玄关”到底在哪里?有些朋友该偷着乐了
25
憨山大师注
26
“般若波罗蜜多咒”在讲什么?读《道德经》需提前了解的两个问题
27
源自《易经》中的神秘“形而上”!“道”和“德”关系原来如此
28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西方上帝原来是这样产生的
29
什么叫“三轮体空”?终于把“无所住行于布施”中的无所住搞清了
30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繁体版
31
茶道(二)
32
品《易传》见自己
33
向内求,求的什么?
34
吃茶读经,见月忘指(十四)
35
读《大学》之道(14)
36
读《大学》之道(16)
37
好好睡觉
38
读《大学》之道(17)
39
读《大学》之道(18)
40
真如
41
俱胝一指
42
卷一:韶州刺史韋璩等眾請說法
43
卷二:大師自說悟法傳衣
44
卷三:為時眾說定慧
45
卷四:教授坐禪
46
卷五:說一體三身佛相
47
卷六: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48
卷七:示西方相狀附武帝問功德
49
卷八:諸宗難問
50
卷九:教示十僧傳法附滅度年月
51
吕洞宾祖师注释 生生之厚生生不息
52
黄元吉真师注解道德经第五十章生生之厚
53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54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55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56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57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58
佛陀不相信的十件事,你相信了几件?
59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60
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61
老子智慧:反者道之动
62
心之力
63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64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 冷虚子注
65
顿悟入道要门论
6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王元晖
67
心经无标点符号直接读
68
《黄帝阴符经注》黄居真
69
南怀瑾老师:原来这才是“人的生死之根”
70
《黄帝阴符经注》沈亚夫
71
莲花生大士《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72
吃茶去!静定虚空高维实践(静心冥想引领词 )
73
南怀瑾先生:我这一生是应劫而来的,文化断层了,我不能不来
74
高维实践(二)
75
高维实践
76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77
经典相印
78
呼吸法-十六特胜
79
修行的方法:一般流行的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
80
相本自然,何言来破?
81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一)
82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二)
83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三)
84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四)
85
夫妻之间的阴阳关系
86
超越恐惧
87
长春丘真人寄西州道友书
88
惠能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89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90
辟谷的科学依据
91
禅宗称已通达宗门旨要为宗通,称能为他人自在说法为说通。为师者需兼具宗说二通。
92
如来不舍穿针之福,作福多得安乐的故事,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93
【苦】
94
心不在内外
95
普照禅师 《修心诀》
96
【情】
97
读《大学》之道(1)
98
读《大学》之道(2)
99
读《大学》之道(3)
100
读《大学》之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