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说:“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fú)人之性,灾(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唯仁人放流之,仁,在儒家指的是人的意识走进天地两极的合一,乾坤的圆满。在佛家指的是“空不空如来藏”,既能达到空性状态,又能回到和谐的当下。仁,是一不是二,是天地人合一后的大圆满。也可以理解成左边的这个人,在执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天下往。
唯有仁人,就是仁君,指的是有仁德的君主。放流之,是把谁去流放?把“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的人放流。一个有仁德的明君,一定会让这样的人远离朝廷,远离权力,把他驱逐出境,驱逐到荒野蛮夷之地。
“放而流之”是对原有观念的放弃,不留纤毫痕迹。但不是扼而杀之,而是放而流之。将其放逐、流放,任其自生自灭,而不是刻意地要去除掉它。所有的妄念、不善之念,对于修行者而言,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所留存下来的习气,这种习气,随着不同的因缘情境会自然地显发出来,当习气未尽,想阻挡妄念的生起是不可能的。面对不善之念时“观而不随”。观而不随,就是这里说的“放而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念头来了,任它来,任它走,不理不睬,念来念去无所谓,任凭风浪起,不去执著。这就是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就是“圣人无积”,无积指的是心不留置,随时随地心无所住。当我们内在没有任何设置,心里没有门槛的时候,它怎么来怎么走,会自然的流走。
迸诸四夷,四夷代表四方,也代表我们生命所有的时空。要把不善之念从我们生命的时空中驱逐出去。“驱逐”是“放而流之”的自然地放逐,不是刻意的赶走它,只需此心不动,不去共振叠加,让它自然的流走。念头生于虚空,灭于虚空,自生自灭,即生即灭,本自无常,本自性空。自然地就能够做到“已生之恶令熄灭,未生之恶令不生”。这里的令,不是一个有为的刻意的令,而是当你的定力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内心自然地清净,妄念自然不生,是一种本来如此的境界。即使偶尔冒出了一个不善的念头,因为觉照力和定力已经比较稳定,只要不去攀援它,它当下就熄灭了。所以说“已生之恶令熄灭”是自然的熄灭,“未生之恶令不生”是自然的不生。
“不与同中国”,同,指的是同频共振。中,代表了心的纵横格局,纵向的上通下延,和横向宇宙所有存在。国,代表心之所及的领域,“中国”就是我们的整个身心。不与同中国,就是不让杂念滞留,不去住心,不去同频共振。习气生起的时候,心无所住,此心不动,不再与其同频共振,它就消失了,就不再对我们的生命有所影响。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表达的是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放在至善之地、起心N维在无穷、致虚极守静笃、观自在菩萨、养得此心不动,回到无执着妄想,无实无虚的境界。去恶,就是去除二心,回归到大道至简,回归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格物表达的是清场,归零颠覆所有有限认知,是低维能量的全面清理。离一切相,在很宁静中能看到全部,现实能量发展规律通透明了,了了分明。通透整个宇宙空间能量结构,和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能量关系。
当我们面对心中的各种杂念,不去追随它,保持觉照之心如如不动的时候,就已经是为善去恶了,而不需要刻意地造作一个善出来,也不需要再起一个念去除掉那个恶。观而不随,妄念自除。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到品德高尚的圣贤,不能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能作为榜样,但不能将这个榜样放在自己的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不能将向这位榜样学习作为最优先的事,那么这就是一种轻慢。贤,还代表修行的正念。对于修行的正念,如果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或者树立起来之后但不能时时以修行的正念为先,那么这同样是一种轻慢。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对于心中生起的习气、妄念、欲望之心、不善之念,不能使其消退,或者能够使其消退,但不能全面的内在清场,内在归零,颠覆所有有限认知,做一个全面的低维能量清理,彻底的远离自己,那么,这就是一种过失。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如果不明大道,不知回归至善,分别心起(二心为恶),沉溺于各种欲望,被贪嗔痴习气牢牢地束缚,不知道从欲望中出离,不知道清净自心、清除习气,那么就背离了自性本心,就背离了自由解脱之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而不知道反省,生命就必然会堕落,灾难就必然会降临。对于修行者而言,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迷失在轮回之中而不自知,迷在其中还不知道自己迷了,沉迷于欲望之乐而不愿意觉醒,这才是最可怕的灾难。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真正的修行者,坚定不移地践行大学之道,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时刻不离自性本心,以自性本心为依归,以戒定慧为依归,以大学之道为依归,以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为依归,矢志不渝地践行大道。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必定能够与大道合一,必定能够成为道的载体,必定能够合于道,成就大道。
矢志不渝与道合一,即是忠,相信本自具足,即是正信。如果内心骄慢,贪图各种物欲享受,而将修行放到次要位置上,这就是一种骄慢。不能一心坚定地修身,就无法成就大道。就失去了解脱,觉悟的机会,就失去了让自己的生命获得彻底自在的契机。对于儒家的修行者而言,则意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理想就付之东流、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