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道(18)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7-05 17:26:17

《大学》中说:“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fú)人之性,灾(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唯仁人放流之,仁,在儒家指的是人的意识走进天地两极的合一,乾坤的圆满。在佛家指的是“空不空如来藏”,既能达到空性状态,又能回到和谐的当下。仁,是一不是二,是天地人合一后的大圆满。也可以理解成左边的这个人,在执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天下往。


唯有仁人,就是仁君,指的是有仁德的君主。放流之,是把谁去流放?把“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的人放流。一个有仁德的明君,一定会让这样的人远离朝廷,远离权力,把他驱逐出境,驱逐到荒野蛮夷之地。


“放而流之”是对原有观念的放弃,不留纤毫痕迹。但不是扼而杀之,而是放而流之。将其放逐、流放,任其自生自灭,而不是刻意地要去除掉它。所有的妄念、不善之念,对于修行者而言,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所留存下来的习气,这种习气,随着不同的因缘情境会自然地显发出来,当习气未尽,想阻挡妄念的生起是不可能的。面对不善之念时“观而不随”。观而不随,就是这里说的“放而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念头来了,任它来,任它走,不理不睬,念来念去无所谓,任凭风浪起,不去执著。这就是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就是“圣人无积”,无积指的是心不留置,随时随地心无所住。当我们内在没有任何设置,心里没有门槛的时候,它怎么来怎么走,会自然的流走。




迸诸四夷,四夷代表四方,也代表我们生命所有的时空。要把不善之念从我们生命的时空中驱逐出去。“驱逐”是“放而流之”的自然地放逐,不是刻意的赶走它,只需此心不动,不去共振叠加,让它自然的流走。念头生于虚空,灭于虚空,自生自灭,即生即灭,本自无常,本自性空。自然地就能够做到“已生之恶令熄灭,未生之恶令不生”。这里的令,不是一个有为的刻意的令,而是当你的定力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内心自然地清净,妄念自然不生,是一种本来如此的境界。即使偶尔冒出了一个不善的念头,因为觉照力和定力已经比较稳定,只要不去攀援它,它当下就熄灭了。所以说“已生之恶令熄灭”是自然的熄灭,“未生之恶令不生”是自然的不生。


“不与同中国”,同,指的是同频共振。中,代表了心的纵横格局,纵向的上通下延,和横向宇宙所有存在。国,代表心之所及的领域,“中国”就是我们的整个身心。不与同中国,就是不让杂念滞留,不去住心,不去同频共振。习气生起的时候,心无所住,此心不动,不再与其同频共振,它就消失了,就不再对我们的生命有所影响。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表达的是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放在至善之地、起心N维在无穷、致虚极守静笃、观自在菩萨、养得此心不动,回到无执着妄想,无实无虚的境界。去恶,就是去除二心,回归到大道至简,回归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格物表达的是清场,归零颠覆所有有限认知,是低维能量的全面清理。离一切相,在很宁静中能看到全部,现实能量发展规律通透明了,了了分明。通透整个宇宙空间能量结构,和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能量关系。



当我们面对心中的各种杂念,不去追随它,保持觉照之心如如不动的时候,就已经是为善去恶了,而不需要刻意地造作一个善出来,也不需要再起一个念去除掉那个恶。观而不随,妄念自除。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到品德高尚的圣贤,不能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能作为榜样,但不能将这个榜样放在自己的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不能将向这位榜样学习作为最优先的事,那么这就是一种轻慢。贤,还代表修行的正念。对于修行的正念,如果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或者树立起来之后但不能时时以修行的正念为先,那么这同样是一种轻慢。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对于心中生起的习气、妄念、欲望之心、不善之念,不能使其消退,或者能够使其消退,但不能全面的内在清场,内在归零,颠覆所有有限认知,做一个全面的低维能量清理,彻底的远离自己,那么,这就是一种过失。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如果不明大道,不知回归至善,分别心起(二心为恶),沉溺于各种欲望,被贪嗔痴习气牢牢地束缚,不知道从欲望中出离,不知道清净自心、清除习气,那么就背离了自性本心,就背离了自由解脱之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而不知道反省,生命就必然会堕落,灾难就必然会降临。对于修行者而言,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迷失在轮回之中而不自知,迷在其中还不知道自己迷了,沉迷于欲望之乐而不愿意觉醒,这才是最可怕的灾难。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真正的修行者,坚定不移地践行大学之道,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时刻不离自性本心,以自性本心为依归,以戒定慧为依归,以大学之道为依归,以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为依归,矢志不渝地践行大道。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必定能够与大道合一,必定能够成为道的载体,必定能够合于道,成就大道。



矢志不渝与道合一,即是忠,相信本自具足,即是正信。如果内心骄慢,贪图各种物欲享受,而将修行放到次要位置上,这就是一种骄慢。不能一心坚定地修身,就无法成就大道。就失去了解脱,觉悟的机会,就失去了让自己的生命获得彻底自在的契机。对于儒家的修行者而言,则意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理想就付之东流、无法实现了。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rmvENmrv9uD-A6RVbYXlg

0 0

点评列表

章节内容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文章列表
读《大学》之道(18)
“放而流之”是对原有观念的放弃,不留纤毫痕迹。但不是扼而杀之,而是放而流之。将其放逐、流放,任其自生自灭,而不是刻意地要去除掉它。所有的妄念、不善之念,对于修行者而言,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所留存下来的习气,这种习气,随着不同的因缘情境会自然地显发出来,当习气未尽,想阻挡妄念的生起是不可能的。面对不善之念时“观而不随”。观而不随,就是这里说的“放而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7-05
读《大学》之道(17)
恒与善人,指的是天道属于达到至善境界的人,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叫做无善无恶心之本,至善心本体,至静至一处”;指的是本性,本自具足的零维奇点,是不生不灭的;它表达的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的是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私欲杂念的人;这个地方所有的相都会湮灭,“卷之则退藏于密”。它的另一面“放之则弥六合”;是要达到一个究竟圆满涅磐的境界,它是善的圆满,是一切苦的终结,叫做道善则得之。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7-04
读《大学》之道(16)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7-02
读《大学》之道(14)
平,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指的是众生本质的平等,天地与我同根,在清净心,平等心的基础上无同无异,万物与我一体的同体大悲。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