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道(4)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10-04 15:31:33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修身包含着修命和修性。修命的本质就是修身体整个五行能量关系的和谐;修性的本质,就是提升我们的意识境界和格局。性命双修恰恰是我们东方智慧乾坤能量合一的一个表达。修性指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命指的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性命双修就代表了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高度和谐于当下,指的是乾坤的圆满。

性命双修是整个太极的一体两面,它们互生互根,缺一不可。修身,就是修自与己的和谐圆满,自与己完全的合一才是真正的见自己。自己尚不见,何见天地;天地尚不至,何归众生。"见自己",才是起点和基点。故老子言:“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谐自己、活出自己,这才是最通透的,最难能可贵的。古希腊神庙门楣上镌刻的那句话是:“认识你自己。”

自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人的鼻子。我们说自己,往往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鼻子就是"走中",鼻祖。那个地方叫做上丹田,鼻根之处,那个地方佛家叫灵山,山就是我们心灵的高峰,鼻根的地方,在山根的地方就接近我们跟高维空间连接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上丹田。这就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

道法自然,自然指的是“自性之本然”,它的“本体”就是这样。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本性,佛家叫它为“自性”。“自在”是自性之临在,当下的存在。“自觉”是自性的觉悟、觉醒。

这个自对应的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指的是自胜者强;不息,无休止地时时执一,抱一,守一,不离自性。让我们起心动念回归道的境界上去,持续的把心定位在明德的境界,且修无止境的持续提升。

这个“己”指的是我们身体五行“中央戊己土”的“己”。《黄帝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就是让我们重视中央之神脾土。我们说黄天后土,指的就是脾土,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后土"也叫太阴,太阴不足则不足以运化,有脾有土才能感应而生万物。心、肝、肺、肾都 要通过脾来完成,犹如先天之数一、二、三、四、五加五,五为土,指脾的功能,有脾的功能,有脾的运化,才能有后天之数,才成为后天之数六、七、八、九、十。因此,脾在生命,又为先天。

修命的本质就是修身体整个五行能量关系的和谐,我们如果不把“己”的五行能量调制到和谐状态,这个能量就是斜的,是偏性的,只要偏性就会失衡,会迅速的走向三维空间坏、空程序,天地就会把我们诛灭掉,早早的结束在三维空间的游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金、木、水、火,这四种能量结构综合起来,才具备土德“己”的重要特性,对应的就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高维能量和三维能量高度和谐于当下,也就是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高度和谐于当下。在当下的和谐是为纵向提升到“自”创造充分且必要条件,这是坤德能量。坤德能量是基础,没有坤德能量的和谐,我们就不可能有中正的提升,就是提升起来也是斜的,都带有魔性,快速消耗自己的本我意识能量。它们是互根互生的,这就是所谓的“修命不修性,此为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万劫英灵难入圣”。

外面所有呈现出来的关系,其实都是自与己的关系,所有的事都是自与己的事。自与己玩的开心,表达了这个太极的平衡与和谐,当这个太极不和谐了,那么就是自与己产生了分别,于是纠结,恐惧,挣扎,拧巴,烦恼......各种能量结构就产生了。

自与己合在一起,就叫乾坤的圆满,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完成自己内在能量体系的自强,提升自己内在智慧层次,把自己内在打造到一定的境界。通过“以身观身”用意识去和内在关联,去和本自具足的本性,无上觉性去关联。找到自己的灵魂属性,“养得此心不动”摆脱灵魂的叠加,纠缠,干扰,回归到真正的自己。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指修身;末指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乱,指的是没有把自己修正;而末治者,指的是在投影的相上做文章,瞎折腾。否,指的是天地不交,闭塞不通。

本,如天上的月亮;末,如水中影子。如果在影子上大做文章,而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在哪里,就叫本末倒置。如果我们能从相的背后,看到真正本源,在本源上去做文章,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觉悟的方向。

《道德经》中说: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易和细,就是简易,也叫大道至简,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了最简单的能量结构,它是万事万物的共性,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阴阳是一切所有存在的基因,万事万物都是因阴阳共振叠加而生,从一个能量波,两个能量波,三个能量波,到无数的能量波共振叠加,形成的我们的现实的一切事物,这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只有在本上下功夫,才能知道万事万物生成的因,才能在源头上去做文章。老子告诉我们,“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在事情还没有形成能量结构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纠缠,共振叠加的时候,在最简单的能量结构上化解,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就是佛家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我们处在觉醒的状态的时候,就清楚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都是心投影的像,明德的本性是心性,要做心性功夫,要时时看管好这颗心。也就不会被外面的呈现所迷惑。出现了一个妄想念头马上消除它,一转念就化解了。当有了一个新的认知马上颠覆它,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种开放,自由和清明的状态,对我们的生命来讲,就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圆满状态。

其所厚者薄,指的是厚积薄发,修身就是厚德,是一个培德的过程。《易经·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薄发,指的是慢慢的投影出与德相匹配的能量关系。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而其所薄者厚,指的是德薄福浅,从不就没有过德薄而福厚的人。《易经·系辞下》中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三维空间的丰盛的基础,是自己的内在的高维空间的能量架构,能量结构和谐到一个什么层次,达到什么境界。内在能量底蕴不够的时候就叫“德不配位”。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未之有也这句话了。

其实外面所有事情,都是内在的反应,外面一切所有的呈现,都是我们认知渲染出来的相,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渲染出什么样的外部世界。人人皆具足圆满智慧,但我们把它颠倒了,污染了,所以要明明德,通过修身,回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回到大道至简,回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回到生命的根本,此谓知本。我们的意识回归内在,意识达到至善境界,此谓知之至也。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ScqXuiGvzvJF4lDHePsdg

0 0

点评列表

大学 流通本·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文章列表
读《大学》之道(4)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