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法-十六特胜
经典大树 发布时间:2022-09-07 17:08:15


最好的修持方法——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一二,知息入知息出。


呼吸进来知道,呼吸出去知道。其它不要管。


气进来,你知息入,喉咙以下都不要管了,到达了  知息长,知息短,气一充满,你整个身体也端正了,不呼不吸,止息也来了,就这么简单,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头自然清净专一,身心立刻转变,头也不会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三,知息长短。


随时随地对自己呼吸的一进一出,晓得长短。观察你自己呼吸的感觉,知息长短。


知息长短,主要在一个 知 上,不在息上,主体在 知 ,知性。这个知性在身体每一个细胞、内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脑子里,而是无所不在的。不要故意去练习呼吸。


四,知息遍身。


遍身就是息到哪里都很清楚。随时要明白。只管这个息,妄想来了,你知道,不要去管他,不要妨碍知性,知性则存在。


三脉七轮,十二经脉都是从身体内部直接感觉知道的。


五,除诸身行。


身上气充满,身体变化了,空灵了,柔软了,五脏六腑统统变了。(三脉七轮已经打通,生活习惯已经变了,精满不思淫。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六,受喜。


喜是心理的,


七,受乐。


乐从脑起,四大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很爽快,舒服极了。


受喜受乐就进去初禅了,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离一为晓得身体感受和知性是分开的,气息和四大也可以分开,二是才晓得如果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可以马上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初禅配合心理,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走了也生初禅天。


八,受诸心行。


前边到除诸身行五步在气脉里转,受诸心行,这里转到心的境界了,跟四大关系少了,感觉感受不同了。到第二禅了。


九,心作喜。


前边喜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里是心境的状态,境界完全不同。


十,心作摄。


心量无穷广大,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


十一,心作解脱。


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证到三禅境界。


修行的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十二,观无常。


也不是知,也不是身,也不是心。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后边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并不是到后边才用,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知息出入已经观无常,观出散了。)


一切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


十三,观出散。


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放之于虚空。不管气到哪里,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是智慧去观,不是眼睛,这是智慧解脱。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亦,寂灭为乐。


十四,观离欲。


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噌痴欲望,一切都解脱了,什么都没有。


十五,观灭尽。


灭受,灭想。没有感觉和妄想杂念,没有分别,知觉也空了。得阿罗汉果。


十六,观弃舍。


最后的解脱知见,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要丢掉。一切放下,万缘皆空。


这个十六特胜,前五个后五个中间六个一组,(这是语言描述,实际功夫都是一念之间连着的)前边五个和中间六个是止观之学偏重止,由观得止是定学,后边五个是慧学由止而观,念念之间随时有观,不是说前边没做到后面就没有了,止与观,当下就是。


一切修行就是三个东西:见地(理解),功工夫(定),行愿(做人做事),却一不可。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闇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藉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发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盘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




十种一切入:


十种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住所,任何地方,它都会透进去穿过来。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


十 一切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青黄赤白是色相。地水火风是物理现象。识是心识,唯心的。


身体感觉都是四大变化而来,如果没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你安静了。


学佛是境行果,行住坐卧都要有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境界,我们修个什么呢?


学佛那么久,境也没有,工夫也没有,境行果什么都谈不上,那是没有用的。



长养气:风,喘,气,息。

长养气是生命的功能,同大气层连带的,出了大气层,四禅定也许没有关系,也许喔。因为不需要长养气了。

报身气:平时呼吸。

跟本气:息。

一精神,思想自然配合呼吸。


如果真心修行,还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时时刻刻反省检讨,更要切实认真求证,才不辜负自己的发心。


遇之不易,惜之惜之,证之证之。



参考/原创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f43a82fb7fd

0 0

点评列表

文章列表
《老子养生秘诀》逐字问道 全(一到五十六)
老子在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留下了五十六个符号组合,后人把它称之为《养生秘字诀》。
经典大树发布于:2024-08-0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六)
由“人”“七”“天”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合一于本来面目。在不思不议的每个当下,把自己完全地交给自己。这样才能走进《易经》里的复卦,真正的启动身体的自复功能,才能请出我们身体里的师尊,才能请出药师佛。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五)
王阳明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养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顺其自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修行。当你真正不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时候,就叫顺其自然。无论修行或养生都不是让我们跟自然对着干,自然没有给你冬眠的功能,你就不要乱下指令,试图让肠胃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你非得去有为的去干扰身体,身体一定会报复你,最终让你心想事成,也叫自作自受。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四)
在五行框架中,阳数之极为九,阴数之极为六。五行之术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是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为“天数”又称“天衍之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为“地数”又称“地衍之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西山群仙会真记》全集
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 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 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 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 卷五为《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
道元发布于:2024-03-26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三)
“亻”在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地成形,为物,为阴。《灵枢·玉版》曰:“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二)
真正养自己的东西就是德,我们当然要培德。孔子曰:“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德指的是能量值,培德就是提升意识境界,把心无限地博大,是心横向的繁华似锦与纵向的无限延伸。人生最真诚的供养,不仅仅是香灯和鲜花,而是一颗清净无染,无限博大的心。即是“氵”“天”“井”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的内涵。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2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一)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养生也好,修行也好,皆要不急不躁,“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好的人生,从不着急。 无论遇到或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心不散乱,先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然后静下心来,反求诸己,去找自己心上的因。在最究竟的因上借一阴一阳之谓道,去化解所有能量结构关系。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
“人”“法”“心”合成的这个完备的整体告诉我们,养生即是养心,心物合一不可偏性,当我们二了,病态就开始了。故老子曰:“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当我们不再二了,不再偏性了,自然无病。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九)
“方寸不乱”意味着心不慌乱,“方寸容乾坤”表达了心无穷博大,“方寸”也叫“灵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老神仙是美猴王要找的师父,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心。每位众生心内都住着一位师尊,都住着一位真正的佛,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给找到并请出来。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