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修持方法——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一二,知息入知息出。
呼吸进来知道,呼吸出去知道。其它不要管。
气进来,你知息入,喉咙以下都不要管了,到达了 知息长,知息短,气一充满,你整个身体也端正了,不呼不吸,止息也来了,就这么简单,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头自然清净专一,身心立刻转变,头也不会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三,知息长短。
随时随地对自己呼吸的一进一出,晓得长短。观察你自己呼吸的感觉,知息长短。
知息长短,主要在一个 知 上,不在息上,主体在 知 ,知性。这个知性在身体每一个细胞、内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脑子里,而是无所不在的。不要故意去练习呼吸。
四,知息遍身。
遍身就是息到哪里都很清楚。随时要明白。只管这个息,妄想来了,你知道,不要去管他,不要妨碍知性,知性则存在。
三脉七轮,十二经脉都是从身体内部直接感觉知道的。
五,除诸身行。
身上气充满,身体变化了,空灵了,柔软了,五脏六腑统统变了。(三脉七轮已经打通,生活习惯已经变了,精满不思淫。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六,受喜。
喜是心理的,
七,受乐。
乐从脑起,四大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很爽快,舒服极了。
受喜受乐就进去初禅了,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离一为晓得身体感受和知性是分开的,气息和四大也可以分开,二是才晓得如果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可以马上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初禅配合心理,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走了也生初禅天。
八,受诸心行。
前边到除诸身行五步在气脉里转,受诸心行,这里转到心的境界了,跟四大关系少了,感觉感受不同了。到第二禅了。
九,心作喜。
前边喜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里是心境的状态,境界完全不同。
十,心作摄。
心量无穷广大,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
十一,心作解脱。
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证到三禅境界。
修行的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十二,观无常。
也不是知,也不是身,也不是心。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后边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并不是到后边才用,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知息出入已经观无常,观出散了。)
一切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
十三,观出散。
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放之于虚空。不管气到哪里,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是智慧去观,不是眼睛,这是智慧解脱。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亦,寂灭为乐。
十四,观离欲。
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噌痴欲望,一切都解脱了,什么都没有。
十五,观灭尽。
灭受,灭想。没有感觉和妄想杂念,没有分别,知觉也空了。得阿罗汉果。
十六,观弃舍。
最后的解脱知见,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要丢掉。一切放下,万缘皆空。
这个十六特胜,前五个后五个中间六个一组,(这是语言描述,实际功夫都是一念之间连着的)前边五个和中间六个是止观之学偏重止,由观得止是定学,后边五个是慧学由止而观,念念之间随时有观,不是说前边没做到后面就没有了,止与观,当下就是。
一切修行就是三个东西:见地(理解),功工夫(定),行愿(做人做事),却一不可。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闇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藉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发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盘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
十种一切入:
十种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住所,任何地方,它都会透进去穿过来。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
十 一切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青黄赤白是色相。地水火风是物理现象。识是心识,唯心的。
身体感觉都是四大变化而来,如果没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你安静了。
学佛是境行果,行住坐卧都要有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境界,我们修个什么呢?
学佛那么久,境也没有,工夫也没有,境行果什么都谈不上,那是没有用的。
长养气:风,喘,气,息。
长养气是生命的功能,同大气层连带的,出了大气层,四禅定也许没有关系,也许喔。因为不需要长养气了。
报身气:平时呼吸。
跟本气:息。
一精神,思想自然配合呼吸。
如果真心修行,还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时时刻刻反省检讨,更要切实认真求证,才不辜负自己的发心。
遇之不易,惜之惜之,证之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