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道(1)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10-04 15:27:23

《大学》首章,开宗明义,也是《大学》最基本的宗旨所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给了我们一个天、地、人圆满合一的顶层架构,天、地、人都在一中,叫一以贯之。

什么叫大学?我们看一下学这个字的甲骨文,学字上面是两只手,两只手中间要提起来的是《易经》里说的爻,爻指的是宇宙中阴阳的交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一定要有一种交易,这个交易就叫天地氤氲,自然孕育,生生不息的道法自然。

一个爻就是一个能量波,任何一个最简单的能量结构,都是永无休止,持续快速振动状态,都是一个持续运动的震动传递。所以,宇宙中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直在变,这就是《易经》中说的变易。而所有变化,都是最简单爻产生的变量,或叠加,或化简。这个爻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万事万物的共性就是爻。

这个爻,伏羲叫一画开天;在佛家叫一念,叫做一念一众生;在道家叫做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太极;在中华文化叫龙,所以我们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现在技术叫做一个信息单元;能量波在数学里的表达是正弦波,就是 Sin(x)。那么在《易经》里,这一横就是一条龙,就是一个能量波。它代表了所有事物的运动规律和存在规律,最本质的共性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一”。

学字上面是两只手,两只手中间要提起来的是爻,在《道德经》里就叫“执一以为天下式”。用一可以化解天下所有“术数”,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知道所有复杂能量结构生成的因,可以化解天下所有复杂的能量结构,这个就叫大道至简。

学字的下面是个宝盖,宝盖里面填了一个孩子。子,是子时的一真阳,就像是一个小孩子,虽然小,但是拥有重要的生机和能量,它本自具足,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是万物发展壮大的根源与起点。学字的外面,是“执一以为天下式”,也叫“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叫做外王;学字的里面,叫回归赤子状态,回归本自具足的内圣,整个学字就叫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说文解字》说:学,觉悟也。

所以,大学的大指的是大人,大学就是觉悟到大人的境界。

什么叫大人?《庄子》曰:“大人者,圣人不足以当之”。古代老百姓称父母官员都叫大人,大人又叫青天大老爷。所以,大人指的是能通天透地,彻悟的人,意识自由度达到无上境界的人。《易经》中多次出出“利见大人”,指的是个人修养的完成,独立人格的完善,以 N维(N趋于无穷大)作为自己的生命目标,具有生命大愿,以彻底的觉醒,以生命彻底的圆满作为生命目标,这样的人叫做大人。《易经》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只有修身达到大人境界的时候,才叫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德于天下。孔子有“君子三畏”之说,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古代士贤看来,“大人”是对为官者修身的高标准要求,这个要求就叫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只有达到这个要求了,才有独善其身的大德,胸怀天下的包容,心虑百世的情怀,利人济物,有救于世的功德。才是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三个在字,指的是当下圆满属性的时空定位。在甲骨文里,在,就是抓起石块把枝条砸进地里的象。后来借用石斧或金属类的东西,把枝条砸进地里作为一个标志或参照物。

“明德”就是最高层次的智慧境界。在“明德”的层面,涵盖了所有的德,但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德。“明德”指的是把所有的德,都合一于光明里,合一于一个能量波的阴阳里。这个一阴一阳的能量波态,没有任何的干涉和叠加,是不显化的,构不成显化的因。

“明明德”表达的就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让我们起心到道的境界上去,持续的把心定位在明德的境界,且修无止境的持续提升。第一个明,表达的是能量波的纵向运动属性,是最基本能量曲面圆弧的自然运动状态,是一个持续运动的震动传递。这个明与“天行”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指的是纵向提升。《庄子·刻意》中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明明德就是一直“天行”,自强不息。自强指的是自胜者强;不息,指时时执一,抱一,守一,不离自性。这样才能“不失其所者久也”,才能不忘初心。这样才不会迷失回归的方向,才不会失本,没有迷失本真。

《道德经》里说“失道而后德”,再大的德,都不在道的层次上,所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我们只有持续的的提升德的境界,才可能达到“明德”的境界,这个持续纵向提升的过程就叫明明德。

什么叫亲民?指的是和谐一切能量关系,让所有的能量结构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太极就是阴阳的平衡,一个自然的平衡。

在《道德经》里的表达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和光”指混合各种光彩;“同尘”指与尘俗相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到达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即天人合一。人与道同体,不会因为对于世间人物的妄加分别,而厚彼薄此或厚此薄彼,这叫心物合一。当下跟自己的临在是融合的,一定是跟自己的当下融为一体的,随缘在每一个当下,领悟在在每一个境中。

治大国若烹小鲜,调和五味之本在于和,扩展到和天下,不产生任何的偏性,能够全然的包容所有的存在。用当代的话来说就是和谐共生,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就是“坤德”之美。

亲民,是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不隔离不生疏,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不垢不净。不爱憎分明,不标榜清高,混同一切,就像浑浊的河水一样泥沙俱下。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尘”,万物一体,无同无异。以万物的形状来决定自己的形状。万物为方即为方,万物为圆即为圆。不分善恶、不分真诚和虚伪,都无同无异地对待。我以婴儿般对事物没有欲望、没有褒贬的态度来回应。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说的是世间一切相皆性所显现,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性空真色”是也。故云:“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真正明白性相一如、色空不二的道理了,见相就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光明自在,圆证菩提。

亲民,也是刘丰老师描述的世界交响乐。在这个时空点上,需要的是交响,交响乐是尊重每一个乐器的存在而产生的这种真正的声音,是和谐美好的。奏响人类文明和谐的交响乐章,让人类多元化成为交响乐,任何三维的纷争、冲突、纠结都会分解我们纵向提升的力量。只有在三维空间能量进入真正的和谐,才为我们的纵向提升创造出充分且必要条件。百家争鸣是一片噪音,什么都听不见。人类的未来一定是智慧交响乐,在内在真正关联起来,投影出美好的现实世界。这个交响乐就叫求同尊异,而求同尊异的下一步就是归同了异,这时候各种宗教系统面对生命来讲将会成为交响乐,交响乐也是人类未来的意识形态的共性的出路。

亲民的表达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是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高度的和谐于当下,呈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的生命状态。能量的不和谐,或纠缠在一起的偏性的能量,带有魔性,是不可能让我们中正的提升的。带着偏性能量提升起来就是邪的,那就是魔。人表现出来的自然是魔性的一面,快速消耗自己的本我意识能量,导致悲惨的人生命运!当下一切不和谐的存在,都会对整个横向能量场产生偏性的作用,都会加速能量在这个时空的坏空程序。

什么叫至善?至善是所有人类智慧所说的共同回归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彻悟。至善指的是道,就是N维(N趋于无穷大)境界,道法自然的境界,无同无异的境界。至善就是宇宙智慧的最高境界,具足一切圆满的状态。

至善在《道德经》里叫“居善地”。王阳明先生说:“至善心本体,至静至一处” “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道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到“‘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私欲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至善,是我们致良知必到之地,是在本心清明纯洁中自然而然的发出,并非因为我们受到了启迪,或是动了恻隐之心下的产物。

在身体上有一个地方,叫“至善之地”。孟子说“求其放心”。把自己的心收回来,然后存心,存在至善那个地方。至善之地在哪儿?《易经》里面说“放之则弥六合”,我们的心无限放大,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了。

我们所有修行要做的,无非就三个字,上,止,正。这个上就是纵向提升,天行健,群子当自强不息。这个止就是不再执着,不再妄想。我们用的欲望人人都有,但要适可而止,不可不知休止。朱熹《四书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就是告诉我们要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谓中道。适可就是恰恰好,不偏不倚。老子说: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止就是止住,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周围的感知天天被这能量影响,因此只有当能够知止不被表层能量牵动的时候,才能走出来。“止”就是一种达到一定自由度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知“止”就是知道它在世间所有事物的边界条件,知“止”需要的是智慧,所以才能够自在。因此知“止”体现的是自由度表达的一种境界。

真正的知“止”不是在物质空间里行为上的“止”,是心的止,心归一处,心知道要“止”住,即使再动,也是止的状态也是定的状态。所以真正的知“止”是在最高的境界,知“止”的境界是最后止于一处,止于一叫做正,正指的是道,是无极,是天人合一,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与神同在,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

当我们的心止在那个状态的时候,现实中的一切都是随动,可以在当下进入任何一个境,同时又可以出离任何一个境,这叫“如去如来”。这个“止”不是静止于一个位置,一个空间状态中的“止”,它恰好是心归一处的“止”。因此最后用止于至善来表达止的功夫,是自由度的一种呈现,自由度越高,“止”的功夫越高。

刘丰老师说:至纯,是颠覆和超越所有的杂念。只有至善至纯的人才有真正的担当,才有更自由的生命状态。至善和至纯是每一个人在这个时空点要迅速做出反应和选择的。但又不执着于任何一个中间态,就是止于至善。这个“善”和我们说的善恶不一样,所有宗教以相关联的教化相同的是劝人行善,但这不是本质。所有宗教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觉醒,让人们彻悟,让人们真正地唤醒个人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让我们跟我们自性圆满的智慧合一。也就是要超越善恶境界,才能到达“止于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就是“知行合一”。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ohkCeg9MeoVhJiUzCTZBg

0 0

点评列表

大学 流通本·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文章列表
读《大学》之道(1)
《大学》首章,开宗明义,也是《大学》最基本的宗旨所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给了我们一个天、地、人圆满合一的顶层架构,天、地、人都在一中,叫一以贯之。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10-04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经典大树发布于: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