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8-07 17:55:20

知道自己还不通透,还有很多认知的障碍,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和格局了。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是与最高境界智慧连接的障碍,对生命本身意义的领悟还有所欠缺,无法通透的领悟时,是不同程度 “所知障”的状态。圣人之所以无障碍地明白四达,是因为他以病为病,把所有的认知都清零了,都格除了,离一切相,保持内心清净的“禅定”,是以进入了清明的状态。


什么叫认知呢?认知指的是我们对念的执着。一念一众生。我们这个念起来,走了,他来任他来,他去由他去。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念来念去不执著无所谓。我们一旦开始执着这个念的时候,两个能量波开始干涉,开始成相,就开始叠加,继续复杂的叠加,就形成了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叫认知。


当我们开始执念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分别,当我们产生了分别以后,这个分别就在不断地叠加放大,叠加放大就形成了一个认知,这就是一个业。它就障碍了我们和那个通透的、没有执着的、没有执念的那个状态之间的关联,这叫业障,就是我们的认知,这就是妄想。


人类对当下的认知极限很难觉察,认为很多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认为我能把知识用出来就是智慧,易毁变碍的形质世界则混杂了种种妄想颠倒,这个宇宙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用感知所能涵盖的世界,应该有更广阔的信息能量空间,当我们回到无为归零的状态才能获取灵感发出来的信息。



内在认知所在的境界,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境界的空间,决定了我们的智慧层次是在哪一个格局之上。世人虽然都在品尝人生的滋味,但没有致虚极,守静笃,因此根本不懂真常之道,对人生的真味一无所知。这就是不明,佛教称为无明。只有致虚极,守静笃,颠覆所有的有限认知,回到无意识界,回到生命的根源。把意识放在最高境界的虚空无欲状态,达到心灵高处的极度和顶点,合频于守其雌,合频于零维自性的无为状态。才能了知真常之道,内心才会生起无上的觉性,本觉明妙,人生真味才完整呈现出来。


圣人之不病,指的是没有任何的认知障碍。所有的生命关系都是能量关系的和谐共生,只要出现偏性能量,身体就可能出现毛病。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要养心,先要养气,心平气自和,气和则百病不生。养心旨在静心、乐心、培德;养心的背后是调心,调治自己的认知。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是要涵养我们的生命,是要性命双修。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指的是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全部去掉,把所有的认知障碍都病掉,对天下万物的施为是以最低限度的干扰来完成的。道的“俭”,就是用最小的施为方式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确保有限的定量资源可以覆盖更多使用对象。就是到了空性状态,意识境界达到了N维(N趋于无穷大)空间与零维自性的合一,回到生命的根源。这个状态就是佛家的“禅定”状态;等于“致虚极守静笃”;等于佛家的“观自在菩萨”;也是王阳明先生养得此心不动的境界。安然进入无我状态,内观自性的临在,从意识界进入无意识界,一进入无意识界,打开自己的生命玄关,就接通了先天之气。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把心安住在虚空状态,保持心灵一片清明。在这个状态里一空万有,而不执着于任何一个有。在静定的情况下进入虚空,进入虚空以后就叫“真”。这个当下,生命空和自在空归零,生命时与自在时合一,就能通悟大道,之后把通悟到的内容存于生命神气。这叫做高维实践,跟自己的高维连接叫“静定虚空”,直接跟虚空的高维智慧连接,直接通悟大道,与N维(N趋于无穷大)的高维智慧完全贯通才叫通悟大道。缩小我们的认知,把它缩小到无限小,去和虚空合一。


在这个当下,才真正地见到了自己。这一个能量波就是一阴一阳,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个境界里不缘起,完全在空性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道的层面,“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不去结缘才是真正的无缘大慈,才能完完全全的静下心来。有所为,有所言,感召来的都是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扰,难免不自觉的去同频,去共振。只要同频共振,生出来的都是杂念,念念相续就形成自己的认知障碍,都会在这个空间显化,显化出来的,在佛家叫“业”,在基督教里叫“罪”。所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说多都是过!”



我们常说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建立在“涅盘寂静”、清静无染,无我平等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一念妄想,纵然有慈悲,不能叫大慈大悲。



把我们已经固化、物化的知识结构放下。固化的知识结构已经是死水,教条是死水,所以我们要找内在的活水,活水是灵感,是当下的领悟。心无杂念,接通天地之气的活水,活水能量的流动的这个当下心态平和了,精力充沛了,工作顺利了,身体健康了,家庭幸福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周遭一切都圆满了。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告诉我们“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需要我们收摄六根,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内心,目不外视,耳不他听,心不放逸,无言守中,以心观心,直观自心。而且要放下一切贪嗔痴慢疑,清静无欲,抱一归元,虚极静笃,复归于无极。当我们堵住了欲望的心门,那么就不会出现灾祸,因为膨胀和妄念的出现会给自己引来灾祸,当我们关闭欲望的孔门时,可以避免自己在面对那些外界诱惑的时候丧失初心,才能避开更多的灾祸。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告诉我们不对三维空间所谓的横向繁荣的执着,当我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时,就是“格物”,去除物欲,不执着万有中的任何一个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最后“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要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无执着妄见,无染着习气,淳朴净性,无执无取,不修不整,毫不造作,不攀援的状态,回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无为的一种表达,不去参与,没有任何的干涉与叠加,不去强加改变,去掉那些人为增加的相对属性,从而使天下万物保持自然平衡。使天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之道,这个才是真正的不病。




老子讲"无为"与佛讲"无住"是一个意思,只是在语境表达上有所不同。


一个见道的人,看一切存在都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都是妙。因为他没有落在“可道”里,不在有为上看,恒无欲。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但是无欲无为,无所分别,无所抓取,任其自在自变,无法预料,这就是妙。


无为,任由万物自然运作,任其自化自育,自生自长,自生自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光同尘,任凭众生自作自息而不加干涉,任它自然生死往复;心无挂碍,不偏执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不偏不倚,不修不整,不执不取,不去渲染,道法自然;没有物化,没有往攀缘心的方向起用。是无私无欲,无分别,无认知,无意识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虚空的状态。虚空是没有形态的,以万物的形状来决定自己的形状。万物为方即为方,万物为圆即为圆。



这个时空里面所有的有为都是障碍,互相之间都有分别。只有无为才能跟所有的有为无条件关联。当我们跟所有的有为无条件关联的时候,就是无不为。但是无不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内在是否真正的圆满!我们内在只要有一点不圆满,它一定会投影出现实中不圆满的呈现,现实中的有为跟我们无法连接。从有为到无为,借有为达无为,超越每一个境界。又从无为连接所有的有为,来达到无不为,那就是生命的大圆满!




修无止境,修到最高层次的智慧就是无为,所以《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差别的大小是以“无为法”而界定的,越是无为,与道的差别越小。越是有为,与道的距离越大。有为法他无法成就自己,只有无为法,可以成就自己,才是真正的不病。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4-ml0V9s_KAROMCp8r3g

0 0

点评列表

道德经 王弼版·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文章列表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不通透,还有很多认知的障碍,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和格局了。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是与最高境界智慧连接的障碍,对生命本身意义的领悟还有所欠缺,无法通透的领悟时,是不同程度 “所知障”的状态。圣人之所以无障碍地明白四达,是因为他以病为病,把所有的认知都清零了,都格除了,离一切相,保持内心清净的“禅定”,是以进入了清明的状态。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