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道(2)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10-04 15:28:34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指的是适可而止。什么状态才叫适可而止?适可而止就是恰恰好,谓之中正,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偏不倚,不修不整,不执不取,不去渲染,不去干涉,合乎自然。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道,都不叫知止;偏性能量任何的状态下,都不叫知止;大道之用贵中和,只要五行能量不平衡都不叫知止。

定,意味着不变化,是知止达到的最佳状态。

定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执着一切相,走进禅的境界,达到不执着,不妄想状态。这个当下,欲望是静止的,是一种欲望无法渗透的状态。心一点也不散乱,只是安住在这个当下。

回归到心的源头,回归到最清净无染的那个地方,叫做归根,归根曰静。“根”,实乃源头,乃万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就是投影源,回到投影源的当下就是静。

完全的宁静,被王阳明先生称之为格物,相当于清场,相当于归零,相当于颠覆所有认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叫做回归生命之本,是一个曲面圆弧向上回归的运动,“坏空”掉所有相,“坏空”掉所有的时空层次,是《道德经》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表达。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是一个"道用"的状态,是一个“成、住”的曲面圆弧向下的运动。因为我们用习惯认知,感觉到这个圆弧向下的运动看成圆弧向上的抛物线,其实就是一个"道用"的过程。

静而后能安,就是修已安人,自己修正了,就能投影出周围一切的安定。投影源决定投影出来的像,所以,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则无以安人。安或不安,有“生存”与“生活”两大层面。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谈不上生活的需求;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乐趣。必须两个层面都获得相当程度的安宁,大家才会安居乐业,才叫和谐共生。

安是投影,静是投影源,当我们没有修正投影源的时候,就应了《易经》里的一句话:不宁方来。也就是说你看到外面的一切不安,其实是自己内在认知的反应,因为自己内在没有完全的宁静,才呈现出来不安的相。在没有任何欲望、有为的状态下,人完全是可以宁静下来的,我们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这就是”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安而后能虑,虑是思考的意思,在安的状态下有所思有所议,其实就是一种意识能量的聚焦。因为我们在安定的状态下,把意识专注于一点,是可以通达高维境界的,从最高境界下载自己想要的信息,把高维能量结构下载到这个三维时空。当高维信息在这个时空显化,为我所用的时候,就叫虑而后能得。

其实,实无所得,无所得,亦无所失,无所来,亦无所去,本来一体,从无分别,没必要执着,谁执着谁受苦,谁放下谁解脱。如果还有所得,就是心有攀缘,还没有达到自在的境界。有了得失,就落在六根里了,就有了“五蕴”。“无所得”是有而不得,万有,而不执著于任何一个有,所以才一丝不挂,一无所有。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就是生命的往复循环,是一个曲面圆弧永无休止的,往复循环运动状态。

因为意识的分别,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演绎出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画出不同昙花一现的太极轨迹,我们叫它太极图。所以,生命就是一念之间,外面一切所有的呈现都是自己的认知所生,是一个成、住、坏、空程序的必然,意识在这个空间画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曲线太极图,这个太极图的核心就是零维质点,太极图里所有显化出来的图像,仅仅是意识曲线一个完整往复循环的轨迹。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太极是没有图的,它只是一个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没有质量的零维奇点,它是不显化的,表达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能够看到的太极图,是意识在这个质点的分别和叠加后的轨迹。离开道,离开N维(N趋于无穷大)与零维的合一、无极这个无相,只要起分别,就开始有呈现。能量共振相遇、共振开始、共振最佳,然后到离开最佳共振状态、一直到共振状态消失的,又回到空性。虽然所有的太极图所表达的轨迹,没有完全的一样性和重复性,甚至没有复制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轨迹,都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的一个体验过程。这就是人生各有不同,却又各自精彩。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xetBfevTCiaMyqwonB8tA

0 0

点评列表

大学 流通本·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文章列表
读《大学》之道(2)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