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二、三部分)
十六特胜前面的“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我们假定这五个是一组,然后是“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这六个又是一组,这都是言语文字上的表达,做起功夫来一念之间连着的,没有这样分开。
后面“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五个又是一组,这一组没有讲唯物或是唯心,没有讲与身体四大的关系,也没有讲与心念的关系,都没有提,而是单独成立。换句话说,你初步用功,开始腿一盘上座打坐,呼吸进来“知息入”,你已经是“观无常”了,因为念念之间这个息是靠不住的,来去无常的。所以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是智慧了,观是慧学。
十六特胜属于止观之学,前面两组偏重于止,由观得止是定学。后面“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五个是慧学,由止而观。念念之间随时有观,不是说“知息入、知息出”还没有做到,后面这些观就都不管了,那你就错了。修行第一步求“止”与“观”,当下就是。所以把十六特胜这样分析清楚,大家就容易明白了。
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听起来很容易,在用功过程中,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有些着相的人修得几乎成了精神病,说打坐看到光,看到佛像,看到佛啊鬼啊神啊,尽说那些神话鬼话的人,自己不知道那只是心理物理的作用罢了。
然后更要注意,《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安那般那这一条路,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不要退减,升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是见空性。
为什么要你们修十六特胜,走这个路线,做这个功夫呢?因为不管你学佛、修道家,学任何法门,一切修行就是我常提的“见地”(理解)、“工夫”(定)、“行愿”(作人做事)。修行有三个要点“境、行、果”,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工夫,一步有一步的成果。“境”,不管是显教或是密宗,只要作工夫一定有境界,有好的境界或者坏的境界,这一切的境界都要检查清楚。“行”,修行过程中心理行为起的变化、生理作用起的变化都属于行。“果”,修行的成效、成果。
譬如我们大家在禅堂里坐在一起,这是个境,这是一个现量一个境界,当你练习安那般那的时候,“知息入、知息出”都是现量的境界。而在这里用功自己的感受心得就是行,有正确的感受心得就会有成效,这就是果。譬如你们在这里打坐,盘腿半个钟头,舒服啊痛啊就有感觉嘛!这个就是你的境界,境界一定来的。或者觉得身上舒服多了,舒服也是个境界,痛苦也是个境界,酸、痛、胀、麻、痒也都是境界,你一定有感受的境界。
再譬如修安那般那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达摩禅经》告诉你一句话“流光参然下”,你自己的身心和法界的光明合一了,身心内外一片光明,是哪一种光呢?这问题深得很,那太多了,佛经上描述青色青色、黄色黄光...那是你的功力了。每次到了这里我都不讲,不是不把秘密告诉你们,因为你们没有这个境界,统统没有到达。这就是工夫,就是境界了,“流光参然下”,在密宗叫做“灌顶”。这个时候是佛菩萨真正给你灌顶下来,从上面的虚空整个灌下来,好像冲淋浴从顶上淋下来一样的清凉自在。这就是境、行、果。
你真做到“除诸身行”以后,“心作喜、心作摄”,你只要达到止观这个境界,你自己就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和外界的光明合一,是真有境界,不是没有境界的,没有境界修行干什么呢?如果你修行到这一步,这个境界一来,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在这个境界中打成一片。
你进禅堂打坐修安般法门,不过是开始练习,要修到行住坐卧都在这个境界里,那是光明清净的,这才达到学佛的境界,而你每天的境、行、果如何,也都是很明显的。我提出来境、行、果,对学密宗、学禅、学一切法门都是很重要的。正式修十六特胜,那就叫你们注意了,做一分的工夫有一分的收获,做两分的工夫有两分的收获。一步一步都有它的境、行、果。其实这三个字岂只是修行,我们读书也好、写字也好、求学也好,做任何工夫都有它的境、行、果。但是这三个字用在世间法上并不好;真正的境、行、果是实证的、实修的,所以十六特胜是要实证实修。实修实证以后,你的气质会改变,你的身体不会常在病中,至少是减轻痛苦。如果自己业力重业病重,解脱不了,就要勤修忏悔,所以先要你修准提法念咒子,先修忏悔,先培功德等等。
修行要注意境、行,跟你的工夫配合,最后证果。所以修道最后证罗汉果、菩萨果、直到成佛,绝对不是空洞的。如果修行没有境界我们修个什么呢?你写毛笔字也好、读书也好,每天有进步,那都是境界!如果连境界是什么都认不清楚,怎么行呢!所以你用不用功都是有境界的。学佛那么多年、打坐那么久,境也没有,工夫也没有,境、行、果什么都谈不上,那是没有用的。千万注意境、行、果。
你们检查禅宗、密宗、律宗,唐宋以后的佛法一天一天衰落,没有什么证果的人。你查查《高僧传》,唐宋以前学佛证果的非常多,原因是当时的僧人都走禅定的路线。自从禅宗盛行,佛学流传以后,佛学是昌明了,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因为专事修证的人少了,都不专心注重修行了。
一切修道的路,不管哪一教我都经历过,然后再回转来在佛法中找,发现小乘佛法中的安那般那,包括白骨观是修行证果的根本法门。尤其中国证果的祖师,以及创宗立教的大师们,大多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即使密宗各派有成就的也是一样。我把一切法门学完了,自己再闭关求证,那真是惭愧,平常都是看大乘经典,认为小乘是小法,理都不理。后来自己一经修证才懂得,原来佛陀说的这个修法,实际上包括了显密一切大乘修法。再投身进去修过,才晓得它们的真正妙用。
实际上佛法十六特胜等等一切法门,不离一心,佛法的基本是“心”,心就是佛,心就是道。什么是“心”?我们有思想有感觉,这是“心”吗?不是。思想、感觉、情绪等等是心起的作用而已,能起作用的那个根根是什么?这是佛法最基本要追寻的真谛。我们讲十六特胜,是追寻自己最初能起作用的那个本体的入门的方法。让大家先了解十六特胜修行的程序,使你最后达到四禅八定,由渐修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这一段话是我反复讲的。在我觉得每次讲这些话都是很诚心地告诉大家,学佛的目的是叫你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佛提出来修行求证这条路的方法,是十六特胜。
整理自《南师讲呼吸法门精要》《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等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一、二、三)在历史消息6月18日、7月3日、7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