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真如 发布时间:2022-09-22 10:15:21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


首先说什么是烦恼?佛将烦恼分为三大类: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其中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个烦恼,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的业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所以真要把烦恼断了,我们的自性也就断掉了,这怎么能行?这就麻烦大了!虽然经上常常叫我们断烦恼,但大家要明白一点,烦恼是断不掉的。打个比方,我们在灯光的照耀下,都会有个影子,那这个影子能不能去掉呢?去不掉。为什么?因为有身体在,影子和身体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影子去掉,身体也就没了,那怎么可以?菩提就好比是身体,烦恼就好比是影子,烦恼即是菩提,是一体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烦恼是断不掉的。


菩提一般指觉悟、智慧,表示忽然醒悟过来,开悟彻悟真理,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这与我们熟知的烦恼,则是刚好相反的。烦恼是阻碍我们获得菩提智慧的,可佛家却说,烦恼其实就是菩提,到底该如何理解?借用心经中的一句话,也许你就明白了,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


色与空也是相对存在的,这与烦恼和菩提一样,如果没有色就没有空,如果有空,就必然有色,而凡夫之人,见到色空二相,以为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圣贤之人见色与空,其实没有区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世上任何相对的事物,是由于自我的妄想分别产生的,而佛没有妄想分别,所以见一切都是一,而众生见一切都是二,这就是为什么佛见人人都是佛,而众生却见不到佛的原因。众生其实本来就是佛,只是没有觉悟而已,烦恼其实本来就是菩提,只是你没有智慧,把烦恼当成了烦恼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见到世间任何现象,都没有分别,善即是恶,长即是短,好即是坏,美即是丑,众生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



那为什么还要说断烦恼呢?其实这个“断”只是比喻,并不是让我们真正断,而是转变,所谓“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是让我们学会转念。凡夫是心随境转,所以才有无量烦恼,佛菩萨心能转境,所以常得喜悦自在,关键就在这个“转”字,一念不觉,就转菩提为烦恼,一念觉悟,就转烦恼为菩提。佛教常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意思就是,有妄念、恶念起来并不可怕,就怕自己察觉不了,只要能够察觉到,及时转念就可以了。



我们凡夫心里不清净,妄念纷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总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没有智慧;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具足无量智慧,没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凡夫迷惑了,把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都转变成烦恼了;诸佛菩萨觉悟了,他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转变成智慧了。所以说烦恼和菩提,本体都是我们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学会转变。自己会转变了,无量烦恼就变成无量智慧;要是不会转变,无量智慧就会变成无量烦恼,还要搞三途六道,这就很苦了。


惠能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当下,如果我们有执着妄想的情况,那么这是未见本性的,是迷失的,是有烦恼的。但凡夫与佛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如果凡夫当下见性,那么当下顿悟的刹那间就是佛。于是,可以在当下的烦恼中来修行,将烦恼作为修行的契机。


当我有烦恼的时候,说明当下是有执著的,念头在烦恼上,覆盖住了本性。但我能够觉察到自己有烦恼,就说明没有完全被烦恼所困,而是有烦恼之外的觉知存在。这种觉知的作用,是来自于本性。因此,当心无所执住,从烦恼中脱离出来,重新来看待烦恼的时候,这时候也就是找见了本性。


在这种觉知的状态,本性会生出智慧,告诉自己要如何来为人处世,如何来化解烦恼。如果心执著在烦恼中,烦恼就只是烦恼。但如果心无所执著,用原本清净的心来觉知,那么烦恼就是菩提。


经过持续地实修,自己会越快地从烦恼中脱离出来,烦恼会越来越少,相应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对于这个法门有所感悟,所修的就是般若法。在人生中实际修行这个法门,就是般若行。


如果不去实修,仍然执着在杂念妄想中,困在烦恼中,那么就只是凡夫。但是如果当下实修,无所执住,那么当下与佛并没有什么差别。在当下,直见本性,自本性可以生出大智慧,能打破一切的烦恼妄想。世人存在着八万四千种尘劳,但修习禅宗的法门,只是守住一个根本的,就是直见本性,用本性来破除各种的烦恼。这个本性,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禅宗的法门也是让我们找到自性,而并非是向外界去求什么法。




0 0

点评列表

文章列表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六)
由“人”“七”“天”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合一于本来面目。在不思不议的每个当下,把自己完全地交给自己。这样才能走进《易经》里的复卦,真正的启动身体的自复功能,才能请出我们身体里的师尊,才能请出药师佛。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五)
王阳明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养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顺其自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修行。当你真正不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时候,就叫顺其自然。无论修行或养生都不是让我们跟自然对着干,自然没有给你冬眠的功能,你就不要乱下指令,试图让肠胃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你非得去有为的去干扰身体,身体一定会报复你,最终让你心想事成,也叫自作自受。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四)
在五行框架中,阳数之极为九,阴数之极为六。五行之术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是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为“天数”又称“天衍之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为“地数”又称“地衍之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西山群仙会真记》全集
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 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 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 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 卷五为《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
道元发布于:2024-03-26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三)
“亻”在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地成形,为物,为阴。《灵枢·玉版》曰:“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二)
真正养自己的东西就是德,我们当然要培德。孔子曰:“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德指的是能量值,培德就是提升意识境界,把心无限地博大,是心横向的繁华似锦与纵向的无限延伸。人生最真诚的供养,不仅仅是香灯和鲜花,而是一颗清净无染,无限博大的心。即是“氵”“天”“井”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的内涵。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2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一)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养生也好,修行也好,皆要不急不躁,“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好的人生,从不着急。 无论遇到或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心不散乱,先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然后静下心来,反求诸己,去找自己心上的因。在最究竟的因上借一阴一阳之谓道,去化解所有能量结构关系。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
“人”“法”“心”合成的这个完备的整体告诉我们,养生即是养心,心物合一不可偏性,当我们二了,病态就开始了。故老子曰:“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当我们不再二了,不再偏性了,自然无病。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九)
“方寸不乱”意味着心不慌乱,“方寸容乾坤”表达了心无穷博大,“方寸”也叫“灵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老神仙是美猴王要找的师父,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心。每位众生心内都住着一位师尊,都住着一位真正的佛,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给找到并请出来。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佛法,你学对了吗
如果一切都好,你对自己的一切都满意,你甚至都不需要佛法。 佛法只是对治我们烦恼的幻药。如果我们没有烦恼,再好的佛药,也不再需要。 佛法,你学对了吗?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