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四十九章)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02-11 22:13:28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为什么圣人恒无心?


圣人的目标是定在“道”的层次上,是以意识达到N维(N趋于无穷大),以达到无极境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境界作为自己的生命目标。具有生命大愿,以彻底的觉醒,以生命彻底的圆满作为生命目标,这样的人叫圣人。当圣人的意识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是无分别的,无执著妄想的,是无意识状态,所以圣人恒无心。


圣人的境界叫无缘大慈,不执于任何一念,执著远离,万缘放下一身轻,一念不生万境融,万缘脱去心无事,了无牵挂平常心。万缘俱寂,万缘不起是为无缘,叫做无缘大慈。只是一个能量波的状态,当我们在宁静中当观到一个能量波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极中的一个表达了,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在这个当下,才真正的见到了自己。这一个能量波就是一阴一阳,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个境界里圣人无心起缘,完全在空性的状态,所以圣人恒无心。


圣人在这个境界,是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的,因为只要有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的,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心经》里的描述是“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智亦无得”, 所以圣人恒无心。


为什么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


真正道德高深的圣人,都是虚怀若谷的,如同山谷一样的能包容,悟道以后做事非常圆满的人。并不像多数人理解的那样,应该威风八面,看上去满满的样子。事实上悟道以后的那些德行高深的人,往往像山谷一样空灵,接人待物更加谦和。这是因为境界越高,做事做的越多,越会发现其实还有更多的没有完成,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改进,所以自己必须保持山谷一样谦卑的、低的状态,努力去容纳更多的东西。真正的智者,就像深沉的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他们非常的普通,随大流而决不追求个性。


对圣人的解释老子给出两个原则,就是能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这些,便是圣人。在圣人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和光同尘,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圣凡无二路。


圣人无为,任万物自化自育,自作自息,自生自灭,而不加干涉,任由万物自然运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蓬勃生长而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功也不自居其上。这样才能称其为圣,这种境界才是无上境界。不去做人为干扰,不去做干涉,世间万物按照“道”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休、养、生、息,去掉人为增加的相对属性,从而使天下万物保持自然平衡。而不是以人的意志来干预它,使天下万物符合道法自然。


圣人的境界叫同体大悲,没有任何的干涉与叠加,“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同根,在清净心、平等心的基础上无同无异,万物与我一体的同体大悲。在这个状态里,圣人就是百姓,百姓就是圣人,圣凡无二,所以,圣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者”和“不善者”都是自己认知投影出来的,和自己没有分别。当“不善者”呈现的时候,对自己来说等于他给了我一个悟道的机会,他悟不悟跟我没关系,所有的投影最终合一于投影源。


刘丰老师说的好:我们常说求同尊异,是不执著于任何一个立场,尊重一切存在的时空合理性。在投影源里它们合一了,而在投影的像上它们各不相同,或者叫有不同的呈现。求同是在更高维度里面找到它们的“同”,尊异是可以在不同的投影里面去尊重每一个投影中的呈现。呈现的像各不相同,我们去找像上的不同,去评判,只能让我们在“不同”里面消耗掉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独立的象和象所呈现的复杂关系上。只有进入投影源,我们才能看到所有投影像的所有逻辑关系在投影源里面的本质关联。这个时候,所有的分别都不存在,“无同无异”。你再面对一切人事物,都会认可:“你说的对”。


德善是什么意思?德就是意识的自由度。所谓德高望重,厚德载物。德性越高,意识自由度越高,驾驭空间就越大。


在横向能量上是在某一个层次空间的频宽,频宽被称之为情商。在佛家叫福德,是三维空间的能量的自由度。就是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心所在宇宙所在。把心关在囚笼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狭小的,我们只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转悠,我们被拘谨了,被限制了,永远也走不了多远。在三维空间,我们有多大的心量范围,就能驾驭多大的物质空间。心量越大,频宽越宽,你可以跟任何一个在自己的频宽场域里面的人进行交流,进行同频。我们能与多少人同频共振是在这个时空成功的基础。当我们的频宽不够的时候,想去影响另外一个频谱,去影响另外一个频域里的人,各说各话,影响不了,也不可能的。


在纵向能量上佛家叫它功德,被称之为灵商,是他所在的维度不一样,灵商实际是德商。也叫境界,本身指的是意识的自由度。当我们提升一个维度,驾驭的空间场域要比福德在三维空间场域更高了。我们可以在投影源上面去驾驭,这个被中华智慧称之为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的是道,是无极,就是生命的彻悟。“明明德”是德维度层次上的状态,“明明德”是走向无极的过程。就是持续的提升自己意识能量的自由度,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不断的培德,就是不断地破除“无明”,回归最究竟的境界。“无明”,就是我们的有限认知,颠覆有限认知就是一个破除我们的“无明”的过程。


“明明德”的同时就是亲民,亲民的过程就是促进“明明德”,然后的结果就是“止于至善”,要达到一个究竟圆满的涅磐的境界,它是善的圆满,是一切苦的终结。所以,三者是同步一体的。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完整地描述了我们内在意识能量的各个层次的境界。


所以这里的德善指的就是:意识在德性维度层次上的善。德善是“善者”和“不善者”的投影源,是在三维空间以境界的,是完全可以驾驭“善者”和“不善者”对立的状态的。


“善者”和“不善者”都在一个能量层次上,如果我们坚持任何一个层次,我们就永远在这个层次里纠缠了。我们所有的烦恼来源于分别,来源于对能量的一种纠结,因为有纠结才有分别。


当我们能够跳出来,能够不以“善者”和“不善者”去看它的时候,我们才能读懂是自己的什么认知投影出了这种分别,而且极度分别对立的这种存在,然后你只要把这个认知一转化,这个事情就超越了,我就就达到了“德善”的境界。


在“德善”的境界,没有分别心,就像太阳,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它就多给你一点,也不会因为你是坏人而少给你一点。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者信的是什么?真正的虔信,必须是正信,叫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自性的本源,自性就是本自具足的内在,本自具足的生命不需要外求,只有内求才是正信,所有外求都是迷信。这个指令不断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验证、不断强化的过程。


我们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具足宇宙空间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我们内在是丰盛无比,就不会妄自菲薄。可以有持续向内在合一的动力,才有力量担当一切的发生。当我们相信自己本自具足的时候,开始与自己本自具足的能量进行有效的链接,从时空能量的趋势上,找到自己每个当下的定位,使我们自己在每个当下的生命状态持续提升。从而验证我是本性佛、本性神、本觉、本能的全息能量总集。


相信每一个生命本自具足,这个时候就不会妄自尊大。相信众生本自具足的时候,我们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有多高的地位,他有多么的卑微,他内在全是具足圆满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众生的“本自具足”,或许只是暂时被游戏所牵绊、障碍了,只是生命格局就被认知限制了。当我们看不到众生皆本自具足的时候,其实是对自己内在本自具足的否定,我们不圆满,所以投影不出每一个生命都是本自具足。


我们眼里面确实看到有低有高的不同,有榆木疙瘩、有开着悟的人,是因为我们有榆木疙瘩的基因,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榆木疙瘩。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榆木疙瘩基因,也就看不到榆木疙瘩。我们自己内在充满智慧的时候,就会看到每个人身上的智慧;当我们智慧有障碍的时候,我们就会呈现不同智慧障碍,不同层次的人呈现在我们世界里面,其实那个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投影出来的。


佛看众生皆是佛,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本自具足,我们看到的都是佛,我们是不是本自具足,取决于我们看周围的人是不是全是佛,如果我们看世界有一点不圆满,就说我们还有一个不圆满的功课去做。所以《零极限》里说,“要对自己面对的一切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相信自己本自具足,且相信众生皆本自具足,就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这也叫“信为道源功德母”。因为自己本自具足,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坐着一个师尊,就看我们这辈子能不能把他请出来。我们所有的恭敬,都是恭敬自己那个具足圆满的智慧。“德信”表达的是意识在德维度层次上的正信。


每个生命内在的能量是“本自具足”的,但是先天能量在一个有限空间里面,给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打开天先天能量源头,只是消耗先天带给自己的这部分能量的话,在短时间内,可能呈现出一些超人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对能量的消耗,确实也超出常人的,但如果自己没有打开补充能量通道的话,这种消耗,会迅速的把三维空间里面呈现的生命能量消耗掉了,把这个基本生命能量状态给消耗掉了。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之在天下,表达的是圣人自上而下,从无极空性照见N维(N趋于无穷大)层次以下所有的能量关系。



“歙歙”指收拢,向内收的样子。“歙歙焉”,就是把天下混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在佛家叫“一合相”,把所有的相都合一到内在本源境界,合一到一真法界,合一到投影源里面去了。所以为天下浑其心。就是说圣人没有分别,没有私利心,处在“一”的状态,但是居一而能应天下,万物一体,应时应运,一切万物无所不应。


“浑心是说天下万物皆和光同尘,合在一起,万物一体,无同无异,没有分别。


百姓皆属耳目焉什么意思?


通过耳目接收呈现在三维空间的能量信息的分布,从而觉察内在的能量结构状态。我用怎样的意识能量波去投射,就反应出什么,表面上看是吸引来的,其实是用自己的能量作用之后展现出的图像。


百姓都是众生相,外面一切所以的呈现都是自己认知的投射。我们在三维空间遇到的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是众生相,而众生是在我们内在,“一念一众生”是我们的念叠叠层层形成的众生。众生相里面的众生全在我们内在。所以,“百姓皆属耳目焉”指的是百姓都源自于我们内在的众生相,反应的都是我们内在的声音。所有外面的众生相,都是让自己回归内在去灭度众生,超越众生障碍的机缘。


外在所有关系都是反应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我们必须达成和自己的和解,外在才能显化出和谐和圆融。我们借助众生相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若不接触事物,会误以为自己身心很宁静。接触事物多了,眼前的光明会自然消失。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大胆地去体验,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在事上磨,下一步就会“白云绕山转,青山永不动”!也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了。


内在认知决定生命过程中将遇到的很多事。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投影里,我们将经历哪些事物,会按照一定顺序自然而然出现在我们的经历中,实际每次新的事物出现,表象看来,挑战是在外在,实际都是对内在的挑战,不仅反应在事业上,也反映在家庭上,最原始的核心部分是在我们自己内在意识的认知。我们完成自己内在能量体系本身,在自我的舞台里面,一定要先把我们的内在打造到一定境界,当我们内在进入相对完善的人格状态时,我们才有可能治理好家庭,因为人在家庭中,身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出来。


有的人遇到一些事,第一反应是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不是,是你的内在提醒你,走错路了,掉头。如果往前走,会发生更大的事情来提醒你。就像疾病是我们内在的高维信息在提醒我们被一些认知卡住了,这些卡住的认知在障碍我们回归高维,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百姓皆属耳目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百姓皆属耳目焉”就是我们内在是最可贵的镜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对外部事物的信息的一个反应,相当于不同的传感器。人的感官就像镜子一样不打折扣地反映外界信息。看见的无不是自己的心,在不同的镜子里照见不同的自己。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坐在一个巨大的球面镜的中间,我们四面八方看出去的全是自己的投影。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镜子,到处都是考场。觉察自己的认知,反求诸己,不再指责,不再抱怨。因为所有的指责和抱怨都指向外边。外边都是相,都不是投影源,投影源只在内在。外边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刘丰老师说的好:意识的内在有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投影出什么样的外部世界,它把外部世界的能量,渲染出了人的意识能够渲染出的部分,渲染出来的那部分相,其实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渲染出什么样的外部世界,在一般的情况下,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大部分是依赖眼、耳、鼻、舌、身的人,意识是颠倒的,我们在镜子里面看东西的时候,左右是颠倒的,如果能够颠倒过来,真正相信内在才是“投影源”,改变“投影源”,外面的世界就会改变。这个时候才有了所谓的修行。


“圣人皆孩之”“孩之”指的是无私无欲,无分别,无认知,少意识的无为状态,这种状态是虚空的状态。虚空不是没有,而是万有,而是不执着任何的一个有。和其光,同其尘,以万物的形状来决定自己的形状。万物为方即为方,万物为圆即为圆。不分善恶、不分真诚和虚伪,都无同无异地对待。我以婴儿般对事物没有欲望、没有褒贬的态度来回应。



老子思想崇尚自然,更是赞美婴儿的质朴状态,因为婴儿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被染色。白纸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区分。所以,对于婴儿来说,就没有“圣与不圣”的区分。一切都很自然,没有做假,没有意识的固定作用,回归到“婴儿”淳朴的状态。也只有在“皆孩之”的状态下,才能把整个世界投射出更加的圆满。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X0Wkq9kzA7hvgg-jWMRbQ

0 0

点评列表

道德经 帛书版·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文章列表
《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