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意识坚强起来,反而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真如 发布时间:2023-05-28 09:14:58

南公怀瑾先生著作摘录


天机活泼泼


一般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用的是「识」。识的自性是识别,其作用随境象而变动,所以称做妄识,或神识。在见道以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为「成所作智」。



普通人的观念以为「成道」以后,便「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了,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以静坐入定来说,认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个很严重的错误。譬如宋明学案上说,有一个人得了全身硬化的病,在梦中见到一个老人问他:「你最近病况如何?」他说:「已经好一点了。」老人说:「我不问你这个病,我是问你的’心’病。」他反问:「我心有什么病?」老人说:「你执心不动,安得不病!?」他说:「我二十年做工夫,就是求得此心不动,怎么算是病呢?」老人说:「你是读书人,诗经上面有二句话’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你怎么可以认为’不动心’就是’道’呢?你这样执心不动,当然影响到身体生病。」这个人听了老人的话,出了一身冷汗,就很恭敬的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答说是青城丈人。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所盖的棉被与垫被,都被冷汗湿透了,病也因此好了。由此可见,「入定」「无念」「不动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特别留意。



转识成智



现在再把八识转成四智的道理,大略的讲一讲: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三识在进入三禅以后就停止了作用,可是要等到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它也跟着转为无漏智,配合六、七、八识,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本来是妄想心,但由于「理」「行」的修持工夫,最先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在《金刚经》上说,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至于第七识与第八识,则在修行中分别转为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

就此,六祖慧能大师有二句话描述:「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识的妄念空了,达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识的我执没有了, 对待一切人,怨亲平等。不过,这两识虽然转了,还是意识的境界,并不能就算是「道」,必定要第八识在「果」位上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为成所作智的时候,才算是有了成果。后来宋明理学,用了禅宗的道理,换汤不换药的改了名词,说是变化气质。若以修道来说,变化气质,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时做工夫,如果只是观念与感情有所改变,而没有达到气质的变化,与「道」还是不相干。就好像静坐中,连身心俱亡的工夫都达不到,只是心理觉得很宁静,身体也很健康,这是静坐中必然会产生的附属品,在过程上讲,当然是好,可是,去道尚远。



妄性本空



前面提到意识颂一第三句「相应心所五十一」,是唯识学上,以善的道德行为为前提,将心理活动的状态,分析归纳为五十一种。这些心所的分类,在年代上虽然比较古老,可是它却极富于现代科学精神, 相当精密。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问自己这方面的心理活动,转化到何种境况,气质变化到何等程度。就以禅宗上所谓的妄心与妄想,也就是心所的作用来说,我们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出于理智或情感,都是飘浮不定,虚妄不实的。这些没有根的妄心与妄想,根本无法把握得住,它自己的本性是「空」的。我经常告诉道友们,在静坐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去空一切妄想,而一切妄想自然会来空你。如果一静坐,就存着现在要「静坐」的心理,再加上想空去一切妄想的念头,这不又是一大妄想吗?



各位当下仔细检察反省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发现没有一念可以停留得住,既然停留不住,把握不了,不是空是什么!?而且佛学上所讲的空,是讲万事万物,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等等,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我们一打起坐来,就拼命的要想去空,这不是与佛学所讲本来就空的道理恰恰相反吗?禅宗的祖师们,把在静坐中, 守窍、打通任督二脉、转河车等斥为装妖捏怪。不坐还清静,一坐起来,反而忙得要死,这是何苦来哉 ?忙了半天,这里气动哪!那里丹田发热哪!其实,与「道」毫不相干。这其中道理非常明白,我们打坐做工夫,才有这些反应,不打坐不做工夫,这些反应就没有了,可见这些反应不是「道」,因为「道」是不生不灭的,不是靠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打坐时,对心理的各种状态,与生理的各种感受,都不去理会,慢慢的回返到心「体」的本来状态,这样就对了。



人生如幻



由此,可以了解到,唯识学上所讲的五十一心所,以及禅宗所讲的妄心妄想等等,都是幻化的,可是幻化并非没有,不过这一种「有」是幻化而有,并不实在而已。一般人对幻有极难体会到。譬如我们对电影、电视、魔术等,很容易体会到它是幻有,而对日常所接触的一切,就不容易有同样的体会。就像我们这一堂人,我用妄想心(妄想并不是乱想,请注意)讲课,讲过的每一句话,随时都空去了;你们用妄想心在听,每一个观念、每一个道理,也随时的都过去了,两个钟头以后, 所谓「夜静人散时,江上数清风。」一切都把握不住。这些由于因缘的凑合,临时的、偶有的现象,都是幻有,而其实也是一种「妙有」。



事实上,我们这个现有的生命,也是幻有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活一百岁,他从一岁二岁三岁……一年一年幻去,幻了一百年,也就把这个生命幻完了,何况大多人还活不到一百岁呢。



今非昔比



释迦佛有一个弟子,十几岁出家,六十几岁才回故乡,与他同辈的人,还认识他,就说:「此犹昔人」。你不是过去小时候的某某人吗?他回答说:「吾犹昔人, 实非昔人。」我是像过去的某某人,可是实在并不是原来的人。唐诗上也有意境相似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种道理,可以说与现代的医学与生理学不谋而合。



在佛学上,认为一个人的生理(身体),以十二年为一周期。一个人经过十二年以后, 连骨骼都换过了;现在的医学,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以七年为一大周期,这些都说明了幻有的道理。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现象,也都是我们意识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学禅而不通唯识,对心理的状态就很难加以体会与反省,达摩祖师要学禅的人,以《楞伽经》来印证,就是这个意思。



放下也放下



唯识学的内容非常精详而细密,不过却嫌繁琐,令人有迂闷之感,所以又要禅宗的简单放下,来对治。在此,我们看看禅宗的一则公案:

有僧问马祖:「一物不将来,如何?」(就是说,我的心已经达到空的境界,你看怎么样?)马祖大声的喝说:「放下。」(心理觉到空空洞洞,这还是意识的作用,如果要达到「真空」,必须还要将这种空的状态也放下,才能究竟)。僧说:「我一物都没有,还要放下什么?」(我们大家想想看,既然觉得有一个寻一物都没有的状态,这状态不正是有吗!)马祖说:「你既然放不下,那只好挑起走。」(一个人修行,能够达到空的境界,已经是不太简单。可是这种意识所造成的空,却是佛法的大病。经上说:「宁可有见大须弥,不可空见如芥子。」一般对于学佛学道的人,能够达到空,是非常的称赞,唯有禅师们,对于空见的人反而大力棒喝,呵为「担板汉」、「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大漆桶」等等,认为是最大的根本无明。)结果,这个和尚因此而开悟了。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一个老朋友说他现在对于一切名利富贵均不动心,问我够「淡泊」了吗?我说:「还有淡泊的观念,就已经不淡泊了。真正的淡泊,应该连淡泊的心理都没有才对。



要「知」道



意识在八识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做坏事,作恶业,以致于披毛戴角下地狱,固然是由他做主角,而做好事升天堂,也是由他打先锋。《楞严经》上提到, 使我们流转六道轮回,是这六根门头;若要成佛作祖,也是这六根门头。六根中的前五根(前五识)只是工具。而使用这些工具的,却是第六根(意识)。一个婴儿,在还不会说话之前,第六意识还没有开始成长。老子说,修道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就是指要恢复到没有意识的状态。这样说来,婴儿都是「有道」之士了?不错,他们的确都是「有道」,可是不是「得道」,因为他们有「道」而不「知」,这一「知」,在禅宗就叫「开悟」。六祖说:道在心悟。荷泽禅师说: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



防意如城



婴儿的第六意识虽然没有成长,而第六意识的根第七识却非常牢固,因为第七识是生命的我相。一个人年龄越增加,意识的观念越坚强。学佛参禅,初步就是要把意识的妄念空去,保持意识的现量,(不起分别,直心是道场)所以空去并不是断了。用水来做譬喻,我们平时的意识心,如水的波浪,起伏不平。所谓空,就是使起伏的心波回复到平静的状态,即文学上所形容的「波平如镜」,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心兵不兴」。这个时候,才可以谈得上达摩祖师所讲的「可以入道」。



我们研究大小乘佛学的最根本道理,可以藉用中国的一本古书《增广昔时贤文》的两句话:「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这是我们中国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与佛学也恰好相通。人很奇怪,坏的一面,容易被染污,而善的一面,却很难成就。因此,我们对于起心动念,要像防守城门一样,不可有丝毫的疏忽。



若要研究中国文化,只要先把「三百千千」这四本书弄通了,而后透过这些根本知识,再对中国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一定有所成就。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空也空



普通人对于意识上的妄念,都是做无限度的扩展,因此伏下了痛苦与烦恼的根源。有一位禅师做了二句诗:「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上一句是就世俗人的观念而讲,都是要求多子多孙,黄金满堂; 而下一句是就修道有了某种成就的人而言,当他意识上达到空的境界时,连这个身体都会感到是多余的。另一禅师说得更好,他说:「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这就是说,去年做工夫还有一个空相(我相)在,今年连空相都空去了,这才谈得上是禅,如果做工夫还保持有一个空的境界,充其量是意识达到宁静而已,算不得是「道」、是「禅」。



不当老顽固



唯识学上所讲的「意识」,就是一般佛学所讲的「妄心」,禅宗称他为「妄想」。不管是意识、妄心、妄想,基本上都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再从医学、心理学的观念来看, 婴儿在开始会说话的时候,意识就慢慢的成长,进入中年以后,便非常的坚强而固执,对于一般的观念与习惯,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别人很难影响他。现在我已经从中年将要跨进老年阶段,有人骂我老顽固,我到是蛮服气。因为我懂得这层道理,所以对一般的年轻同学,我只告诉他,凭我的经验,对于某件事,应该不能这样做,如果他不听,我也不坚持,就让他去碰碰看。因为一般年轻人能有自己的见解也是不错的,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是常事,只好让他由事的经验去教育自己了。



生命永无休止



人到了老年,大部份意识都会退化,也就是记忆力衰退了,一般人认为这是生命有了问题。老年的记忆力虽然减退了,但是对于过去的事情,反而回忆得很清楚。因此一般老朋友一见面,就喜欢「想当年」,这一种现象,在医学与生理学上,认为是脑神经衰退的缘故。可是我不认为这是纯生理的原因,大部份还是受心理影响。比如我有一度,也感到心情已进入晚年状态,当时我马上把心理坚强起来,结果在看书的时候,认为重要的地方,照样可以像十几岁时一样,背得下来。很多人都讲我记忆力很好,其实我对要背的东西,也没有特别的去下工夫,只是把心宁静下来,看过也就自然把它记住了。究其实,一般人所觉到的记忆力减退,我想还是心太乱的关系。



由定起修



上面所说是对做工夫上的体会,一个人到了老年,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并没有减退,只是骨骼、肌肉、血液、神经、荷尔蒙、热能等四大在变动,有衰退的现象。至于意识的理解与记忆力的退化, 虽然受生理衰退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心理的萎缩,唯心所造。如果我们能够把意识坚强起来,反而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所谓「返老还童」,应该可以办得到,但必须从心理做起。意识的坚强,是世间「定」的一种,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此种定的功用,但可不是出世法。在座的各位老先生,自己现在就可以加以体会,你们感到思想、能力、记忆等都不及从前,认为生埋上四大的衰退影响到意识的萎缩。现在必须从意识的坚强开始,这一种坚强就是「定」的工夫,而这一种定,必须从宁静开始,而后再促进生理的健康。不过,真正要达到这种「定」的工夫,并不容易,需要恒心慢慢加以培养。



——《禅学讲座》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ZUzQyxjDxc664CMBxDqGw

0 0

点评列表

文章列表
《老子养生秘诀》逐字问道 全(一到五十六)
老子在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留下了五十六个符号组合,后人把它称之为《养生秘字诀》。
经典大树发布于:2024-08-0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六)
由“人”“七”“天”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合一于本来面目。在不思不议的每个当下,把自己完全地交给自己。这样才能走进《易经》里的复卦,真正的启动身体的自复功能,才能请出我们身体里的师尊,才能请出药师佛。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五)
王阳明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养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顺其自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修行。当你真正不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时候,就叫顺其自然。无论修行或养生都不是让我们跟自然对着干,自然没有给你冬眠的功能,你就不要乱下指令,试图让肠胃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你非得去有为的去干扰身体,身体一定会报复你,最终让你心想事成,也叫自作自受。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四)
在五行框架中,阳数之极为九,阴数之极为六。五行之术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是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为“天数”又称“天衍之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为“地数”又称“地衍之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西山群仙会真记》全集
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 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 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 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 卷五为《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
道元发布于:2024-03-26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三)
“亻”在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地成形,为物,为阴。《灵枢·玉版》曰:“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二)
真正养自己的东西就是德,我们当然要培德。孔子曰:“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德指的是能量值,培德就是提升意识境界,把心无限地博大,是心横向的繁华似锦与纵向的无限延伸。人生最真诚的供养,不仅仅是香灯和鲜花,而是一颗清净无染,无限博大的心。即是“氵”“天”“井”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的内涵。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2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一)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养生也好,修行也好,皆要不急不躁,“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好的人生,从不着急。 无论遇到或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心不散乱,先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然后静下心来,反求诸己,去找自己心上的因。在最究竟的因上借一阴一阳之谓道,去化解所有能量结构关系。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
“人”“法”“心”合成的这个完备的整体告诉我们,养生即是养心,心物合一不可偏性,当我们二了,病态就开始了。故老子曰:“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当我们不再二了,不再偏性了,自然无病。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九)
“方寸不乱”意味着心不慌乱,“方寸容乾坤”表达了心无穷博大,“方寸”也叫“灵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老神仙是美猴王要找的师父,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心。每位众生心内都住着一位师尊,都住着一位真正的佛,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给找到并请出来。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