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外名言》
正一净明 发布时间:2023-01-03 08:30:10

佛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是谓有造则有化,造化皆由心。人皆谓:"造化万物者,造化之工也。"予独不然。造化本无工,万物自造化也。何以故?一切万物均有是心,既有是心便有造化,岂非自造化耶?且如世间一切有形,形本无,无而生有,是谓造;有生便有灭,有灭则复归于无,是谓化。造造化化,物之常也。一真之性本有,有而无象,故无造无化道之常也。人只知无造无化为不造化,殊不知有大造化存焉,非明了者,其孰能知之!明了之士,智慧圆通,则能万事见空,一心归寂,超然独存,故无造化也。若不明了,外着于身心世事,内住于受想行识,所以随世变迁,随形生灭也。目所见者谓之色。领纳在心谓之受。既受之在心谓之想。想而不已,至于作为,谓之行。随行善恶各有报,谓之业识。业识纷纷,轮回之根本也。故不能出造化。苟有不被幻缘缠缚、不被法尘染污、不被迷情障碍、不被爱欲苦恼,则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造化何有?此即是"涅盘妙心"也。予谓"造化由心",复何疑哉?


道书云:"有无相生。"是谓无生有,造也;有生无,化也。又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谓观复知化也,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安得有造?非洞观无碍者,孰能及此?洞达之士,清静光明,故能堪破身心世事,因虚幻中有。有则为物,物极则返,返则复归于虚幻也。作是观者,则知无象之象,乃是实象。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至于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无造化也。执着之者,身心不定,念虑交攻,所以丧其无象,散其无体,故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也。苟有收拾身心,屏除念虑,内境勿令出,外境勿令入,内外清静,名为照了。至于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一真洞然如太虚,廓然无碍,造化又何有焉?


儒书云:"不忮不求","无咎无誉。"是谓不忮不求则不受造也,无咎无誉则不受化也。《易系》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予谓远取诸物,则知万缘虚假;近取诸身,则知五蕴皆空。外屏万缘,内消五蕴,故能顺天地施运,欢乐于天,知物之始终,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乐天故不忧,尽性故不疑。非致知者,孰能及此?致知者,诚明静定,故知生灭不停者,幻形也;差别不平者,妄心也;迁变不定者,时世也;败坏不久者,事务也。观炼纯熟,是名圣功,一以贯之,故无造化。若不致知,则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则随物变迁,性命安在?苟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天地合乎我,万物备于我。至于复见天心,万有归一无,则造化息矣。譬如乾坤不变动,日月不运行,六子何有?六子不交重,阴阳不升降,万物何有?乾坤之体纯一不杂,倒正不变,故无造化。造无造之造,大造也。化无化之化,大化也。作是见者,故知世间万物皆是假合,阴阳运用无非幻妄,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于此?


观之三教惟心也,造化由心也,出造化亦由心也。


学佛之要,在乎见性。若欲见性,必先以决定之志,夺习俗之气,以严持之力,保洞然之明,然后照破种种空妄,心不着物,念不随情。念是烦恼根,心是法尘种。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息则一切烦恼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念起即止,皆由自心。至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见性也。今之学者不能见性者,为事理二障所碍也。非大观则不能解理障,非大止则不能除事障。大观谓智断也,大止谓力制也。智断纯熟,则理理皆空;力制纯熟,则事事皆空。了三空之大空,知一真之至真,此大观之至也。即时身心世事念虑情识,一齐都止,此大止之至也。非上上智,其孰能与于此?


学道在乎存性。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剑斩群魔,火符消六欲,次以定力。忘情绝虑,释累清心。至于心清累释,虑绝情忘,是谓存性。真性既存,则无造化。今之学者,为情识之所夺也。欲去情识,先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去生灭心,必自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纯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见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灭也。非高上之士,其孰能与于此?


儒学之要,在乎尽性。若欲尽性,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则能忘物我。艮卦辞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忘其心也。不获其身,忘我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忘物也。三者既忘,何咎之有?此知止之至也。知止故能忘物我而全天理,是谓尽性也。今人不能尽性者,为身心之累也,既有累,便有窒碍,必以刚断,果决刚断,故能忘物。果决故能忘我。物我两忘,尽性至命,定矣。非神德圣功,其孰能与于此?


予见世人,多以此身为有我,其不思之甚也!且如此身,因造而有,未造之前,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既化之后,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前后两既俱无,安得中间偏执者有我耶?殊不知身心世事本来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过去杳然何在?只今念念变迁,未来决定如是。历劫以来大梦幻中,坚执妄缘,结成轮回种子,是以出生入死无有了期。若复有人于此梦幻境中证明了知,而善消遣,岂非至人乎?


予一日举此公案令门人参。二三子稍合符节,故作此书以赠之。以心传心,若能直下承当,潜通默会,即时知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只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且道唤甚么做向上事?咦!掀翻无字脚,粉碎虚空,方为了事汉。秘之!秘之!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2qg9dqJt0JxMvUEITc4Vg

0 0

点评列表

文章列表
《老子养生秘诀》逐字问道 全(一到五十六)
老子在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留下了五十六个符号组合,后人把它称之为《养生秘字诀》。
经典大树发布于:2024-08-0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六)
由“人”“七”“天”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就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合一于本来面目。在不思不议的每个当下,把自己完全地交给自己。这样才能走进《易经》里的复卦,真正的启动身体的自复功能,才能请出我们身体里的师尊,才能请出药师佛。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五)
王阳明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养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顺其自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修行。当你真正不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时候,就叫顺其自然。无论修行或养生都不是让我们跟自然对着干,自然没有给你冬眠的功能,你就不要乱下指令,试图让肠胃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你非得去有为的去干扰身体,身体一定会报复你,最终让你心想事成,也叫自作自受。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四)
在五行框架中,阳数之极为九,阴数之极为六。五行之术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是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为“天数”又称“天衍之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为“地数”又称“地衍之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30
《西山群仙会真记》全集
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 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 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 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 卷五为《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
道元发布于:2024-03-26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三)
“亻”在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地成形,为物,为阴。《灵枢·玉版》曰:“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3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二)
真正养自己的东西就是德,我们当然要培德。孔子曰:“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德指的是能量值,培德就是提升意识境界,把心无限地博大,是心横向的繁华似锦与纵向的无限延伸。人生最真诚的供养,不仅仅是香灯和鲜花,而是一颗清净无染,无限博大的心。即是“氵”“天”“井”合成的这个完备整体的内涵。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22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一)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养生也好,修行也好,皆要不急不躁,“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好的人生,从不着急。 无论遇到或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心不散乱,先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然后静下心来,反求诸己,去找自己心上的因。在最究竟的因上借一阴一阳之谓道,去化解所有能量结构关系。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十)
“人”“法”“心”合成的这个完备的整体告诉我们,养生即是养心,心物合一不可偏性,当我们二了,病态就开始了。故老子曰:“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当我们不再二了,不再偏性了,自然无病。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
《老子养生秘字诀》逐字问道(九)
“方寸不乱”意味着心不慌乱,“方寸容乾坤”表达了心无穷博大,“方寸”也叫“灵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老神仙是美猴王要找的师父,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心。每位众生心内都住着一位师尊,都住着一位真正的佛,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给找到并请出来。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