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xún 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这句话引用《诗经》的经文,出自于《卫风·淇奥》这一篇章。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淇是指水名,是条河流,这是古代的一条河流。澳,就是讲水流弯曲的地方,叫做澳。通常我们看到河流有弯道,弯曲的那个地段,可以停船的地方。“绿竹猗猗”,指翠绿的竹子非常赏心悦目的样子。
有斐君子,描述的是有文采的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是指用刀或者锯子来切;琢是用椎子或者是用凿子来进行雕刻;磋,是指用那种像磋刀、像专门磋磨骨角铜铁这些物质的工具,角磨制成器物;这是讲到一个磋、一个磨,都是为了使物品的表面更光滑。
对玉石的工艺来讲,如果美玉不经过切、琢、磋、磨,它就不能成为美观的艺术品。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革除物欲;灭度自己的一切妄念,摒除妄见,断除一切有限认知体系,清除一切无明障碍,消除灵魂量子干扰,斩断灵魂的量子纠缠。这种大刀阔斧的修正,要把分别执着统统舍弃掉,剩下的就是诚意。就是所谓的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自修的过程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个渐修的过程。正是王阳明晚年所提出的“人须在事上磨”。一是磨练克己的功夫,即练心;二是亲身历练各种事,解当下的应用题,看到所有现实都能和彻悟关联上。通透地了解自己生气背后的那个认知是什么?回归内在反求诸己,把那个认知找出来,并且给颠覆了,这题就解了。颠覆自己不圆满的认知就叫觉悟。
“事上磨”,则是强调践行,这个践行就是与内在投影源的对接,与内在本自具足的对接。从根本的源头找一切事情发生的因,反求诸己,觉察自己的哪一种认知,让我们面对现在这个相,找到它,然后去颠覆这个认知。
我们真正能够通过高维实践走进内在,走进投影源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投影源里去工作,才是真正的驾驭生命实践活动,才能在生命中不断地去实践,去转念运作的现实功课。时时刻刻都在法性定中,借各种俗事把自己的心修正了,把人做正了,证得平等心性就是佛。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像琴;僩,胸襟开阔的样子。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羽扇纶巾,通天透地的样子。
赫兮!喧兮,显赫的意思。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他的德行、他的威仪,使人永远不能忘。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恂慄”,即敬畏之心、谨慎之心。唯恐自己的身口意的言行违背了大学之道,违背了圣贤之道的修行。所以说君子常保敬畏之心。在佛家的修行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即是说时时刻刻要警觉自心,当发现自己心中起了念头,要能够及时地觉察到念头的动机,为善去恶,时时刻刻去修正自己的念头。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当一个修行者在经过了长期修行,特别是将自己的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之后,就会带有一种清静而庄严、肃穆而安详的威仪。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当一个修行者在明明德的修行以及亲民的修行,同时都达到了盛德至善的境界(所谓盛德至善的境界),这位君子就不是普通的君子,他是已经成为大圣的君子。他有盛德,他已经明其明德,自性的光明德能完全显露出来。就是他的这种光明性德,不仅在他自身的修行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而且将它应用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广大领域和范围——这样的修行者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其德行能够长远的造福于天下百姓,所以“民之不能忘也”,人民都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