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五十九章)
践行至简心法 发布时间:2022-12-30 17:44:08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人事天,指的是调制内在神性与最高境界相连接。治人事天,对应的就是“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完成自己内在能量体系的自强,提升自己内在智慧层次,把自己内在打造到一定的境界。通过静观找到自己的灵魂属性,尽量不受世俗灵魂的干扰,做真正的自己。

啬表达的是减少“心”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的智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层面上来。和老子说:“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俭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若啬指的是寡欲。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又叫清心寡欲。这种啬是对欲望的啬,这个啬有收敛,克制欲望的意思。无欲才能无为。“苦莫大于多欲”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欲望而来,当我们收敛,克制欲望的时候,才能用最小的有方式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确保有限的定量资源可以覆盖更多使用对象。


放大欲望会让我们越来越走入更低级的能量状态,会让我们执着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上,局限在为三维能量叠加所谓的繁荣、创造而乐此不疲,执迷地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被这个物质世界我们所创造的繁荣套牢了。迷失在执著于三维的繁荣创造上,迷失在外相上的各种挂碍上;大多迷失在图像,迷失在功能,迷失在觉受上,把大部分生命迷失在外向的能量结构状态里。


当我们少思寡欲时,就是“格物”, 去除物欲,不执着万有中的任何一个有。相当于清场,相当于归零,相当于颠覆有限认知,它是低维能量的清理技术。就是在投影源里边修改源代码和源程序,这是完完全全自己内部的功夫。会呈现一种先天的状态,没有杂念,无垢无染,淳朴净性,无瑕无疵。无执无取,不修不整,毫不造作,无分别,无执着妄见,无染着习气,抟气致柔的自然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无极的境界。这个境界里才是真正的治人事天,是调制内在神性与最高境界相连接。


是以早服,告诉我们修行要趁早,早觉醒,早彻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很多刚强意识产生的惯性让我们不自觉的,把认知卷入那个状态里,并且与那个能量结构产生同频共振,从而陷入了这么一种负面能量的恶性循环里。


修行要趁早,这个早就是早觉醒,早彻悟。早为纵向提升到最高境界的智慧,创造充分且必要条件。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在肉体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直接升到我们能够到达的最好、最自由的维度去进行创造,而不再停留在不停的疗愈、创造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层次。所以,我们在生命觉醒的这条路上,越早走向这条路,精进越有意义,这时候我们会在生命的每个当下,自然的融入当下的时空能量场域,会在场域里面真正的看到自己投影出来周围的一切,都变成自己精进的助缘。


因为生命无常,早早的觉醒才能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死的理解越早,我们就能越早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当一个人在很早就把对生死的事情想透了,他的生命质量了不起。一个人了悟生死以后,再回到人生中来,状态会很不一样。


修行越早,他带来的智慧的完整性就越大,越多,并且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在这个空间逐步的体验、验证。如果我们能够很早的觉悟,不断地让能量结构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我们就能相对圆满的活完整个一生的能量循环过程,这就是所谓颐享天年,这叫寿终正寝。

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积德叫做培德,增加德的厚度。就是提升意识的自由度,提升灵魂的高度,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


重积德指的是“含德之厚者”,或叫“善执生者”,或叫“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 或叫“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为什么重积德则无不克?


原文中就给出了答案:“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只所以无不克,是能够在投影源里驾驭生命,“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以更高的智慧来驾驭我们的现实。


能从最简单的,不显化的能量结构里了了分明,从最高境界的智慧里,知道一切事物生成的因。当我们能够回到阴阳的层面,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解天下的万事、万物,全能解开。


超越我们物质世界的表象,但是又能随时从上往下,契入每一个当下,在佛家这叫“如来如去”。从上往下看三维空间,阴阳两界以及迷宫的一切,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游戏规则我们全知道。站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上看懂本质以后,对宇宙投影相之间,各个投影层次,投影源和相之间的关联很清晰,了了分明。


从上往下看三维空间所有的山头,想去哪个山头就去哪个山口;看所有的浪花,你想踩哪个浪尖就踩哪个浪尖,这就是“空中楼阁”,表达的是空性和中道,是一身的轻功,是自己的意识不执着在三维才能呈现的状态。当我们意识执着是在我们的内在成长,瞄准的是终极目标,是最高境界的智慧时,任何中间层次都将成为过程,都将成为台阶,都将成为助缘。知道最高境界的投影源才有意义,投影的像只是局部表达而已。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其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其极指的是其大无外和其小无内的N维(N趋于无穷大)和零维,N维(N趋于无穷大)与零维本来是合一的,叫做天人合一,叫做道法自然。离开道,离开N维(N趋于无穷大)与零维的合一,无极这个无相,只要起分别,就开始有呈现,这就进入了德的境界,所以“失道而后德”。叫“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 或叫“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离天道的当下就叫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太极能量做了一个“成、住”的曲面圆弧向下的运动。


莫知其极就是离开了自己的真性,本性。无不克,无形胜有形,无穷胜有穷。无不胜,无不应,无不克,孰能如此?唯有道者,乘无极之虚,而克万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道之用,为无极之用,不易之易,以其无以易之,是谓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有国之母,指的是什么?在《道德经》原文中一样可以找到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有国之母指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N维(N趋于无穷大)和零维的合一,这里的天下母指的是一切的开始,一切的源头,一切的根本。

可以长久指不失其所者久,没有迷失回家的方向,没有失本,没有迷失本真。在任何一个层次的能量状态里面,都把回家作为自己的大愿,去掉在外相上的各种挂碍,如果执着于外相,我们自己会在现实中,在每天的实践中迷失掉。


了解到整个宇宙空间存在、整体构成之后,分别意识强化构成了人类自私与痛苦的恶性循环,容易迷失生命的意义,迷失的当下就是“失其所”。在迷失的时候,往往向反方向走,内在能量积累是恶性循环。让生命迷失在外向的能量结构状态里,这种外向的能量结构是我们的障碍,使我们无法跟内在进行关联。当我们迷失了回归意义的时候,就容易因为三维能量叠加所谓的繁荣、创造而乐此不疲。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愿的终极目标的引领和指导,很容易会迷失在中间层次,会在觉受、图像和功能上过分的去放大、强调,最终找不到回家的路,把自己的初心给白白的弄丢了。这就是前文中描述的“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把心安住在自性的境界,安住在无上正等正觉境界,把心住在阿弥陀佛,天人合一,与神同在的最高境界上。用现在科学来解释,就是把心住在N维(N趋于无穷大)与零维合一的最高境界上。在这个地方,是不生不死,无始无终,自性之本然是恒古即然的,非他生,亦不自生,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这个才是真正的久,基督教叫做永生。


这里所说的根,就是指把根深扎在大道之中。如果根扎的浅呢,就会浮出来,就会轻,就会躁,于是就会离失大道。为了让自己的根不至于被拔出来,那么就要把根扎的深一些。柢,指的是本。根深了,本才能固。道为根,德为本,须臾不离大道,谓之根深。德须臾不失其正,谓之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指死而不亡者寿,不自生而长生。不益生,不生生,谓之死。唯不益生,方可以长久,唯不生生,方能死而不亡。老子讲的长生之道,原理是这样的,人的寿命,国家的寿命,它们的根如果深植于大道之中,道是无穷无尽的,那么理论上,能做到这样的人和国家,它们的德就是永久足全的。德永久足全,那么形就会是全的,形全,则精全神全。得道者,却老而全形,是讲长生久视,是得道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后果。


长生久视其实表达的就是《道德经》前文中描述的“死而不忘(亡)者寿”当我们能够悟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才能识破恐惧的虚假,彻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在我们三维空间好像已经结束了,但是进入更高维度看到的,我们体验到的那个境界,对很多人来讲,它比三维空间更广阔。超越死亡只是在我们人类各种智慧里面的底层,是我们这个空间表层的一件事,如果我们真正追求能量意识自由度提升的话,超越死亡仅仅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个附带事而已。


我们人类太执着于时间相了,所以我们有对生死过度的在意。当我们对生死的过度在意时,会变成自己对生命的纠结,这种纠结带来的是对生命的误解。这种误解实际上让我们对死亡产生恐惧和未知,当我们能够把自己生命的内在,真正理解所有宗教让我们达到的,是最高境界的宇宙智慧,是一种圆满智慧,那个智慧跟我们生死之间相差太遥远了。当我们把目标定在那个状态时,对生死的超越应该是一个小事情,而不能把它放大到我们生命最重要的那个层次上去。没有提升到那个境界时,我们生命的每件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纠结,对死亡产生巨大的恐惧,由于这个恐惧,使我们对有生之年这个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理解和生命质量打折扣。


当我们真正的读通透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是永恒的,我们和天合一,当然也是永恒的。超越生命不是仅仅在我们这一世里面生和死的关系,也不是所谓前世来生,很多人在想前世来生的轮回,这些都是在三维空间里玩的游戏,都是不同的投影,所有的投影就是前世来生,就是梦幻。我们只有提升了,才会对死亡的恐惧彻底地超越。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不可思议,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境所染;我们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


参考/原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12rVD5hLmuwZh8Jkh1euA

0 0

点评列表

道德经 帛书版·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文章列表
《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五十九章)
啬表达的是减少“心”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的智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层面上来。和老子说:“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俭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若啬指的是寡欲。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又叫清心寡欲。这种啬是对欲望的啬,这个啬有收敛,克制欲望的意思。无欲才能无为。“苦莫大于多欲”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欲望而来,当我们收敛,克制欲望的时候,才能用最小的有方式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确保有限的定量资源可以覆盖更多使用对象。
践行至简心法发布于:2022-12-30